摄影袁景智潘全耀 蜀河镇位于陕西省旬阳县太极山城以东53公里处,北倚秦岭,南傍巴山,挟汉江而携蜀河,东与仙河、兰滩乡接壤;南与白河县毗邻,西与棕溪镇、关口镇交界;北与双河镇、庙坪乡相连,属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寒暑交替,四季分明。古镇面积.31平方公里,下辖22个社区,个村民小组,户,境内汉、回民族相居融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谐共处。 汉江边上的千年古镇——蜀河 蜀河,既是河名,也是地名 蜀河,古称淯溪,发源于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自治乡,是汉江流域的一条一级支流,经旬阳县红军镇、双河镇,至蜀河镇汇入汉江,全长67.1公里。 蜀河作为地名,由来已久。最早可推至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封藩屏周时,封蜀国于河南南阳以北,贫穷积弱的蜀国迫于楚国扩张的压力而无法立足中原,率民西迁,曾在此停留,故取名蜀河。据《旬阳县志》(年版)记载,早在多年前的西晋太康元年(年)就在此置兴晋县,时属魏兴郡(今安康市);西魏(年)时设淯阳县,同时于淯溪口置淯阳郡,并于淯阳县西黄土山下置黄土县;北周初年(年),改淯阳郡为长冈郡,并改淯阳县为长冈县,次年移黄土县址于原长冈县地;公元年,唐天宝元年改黄土县为淯阳县;公元年,北宋时淯阳县入洵阳县。仅从公元年至年,古镇置县历史就长达多年。后在行政机构名称中曾称“蜀河里”“蜀河堡”。民国后,蜀河镇虽机构名称不断更迭,但仍为洵阳县首镇。年5月,正式设为蜀河镇,是当时全省县以下四个建制镇之一。 蜀河镇座落于蜀河与汉水交汇的地方,融秦楚文化于一身。古往今来,商贾往来频繁,是驰名汉江中上游的商贸重镇。境内明清时期建筑群,造型古朴别致,仪态万千,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透射着古风古韵,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美院学生前来写生采风。 汉江边上的蜀河古镇 汉江边上的蜀河古镇 千年古镇历沧桑 蜀河古镇因水而兴,以河为名,河又因镇而出名。古镇依山傍水,主要建筑集中在主街道的两侧。沿汉江西去安康、汉中,东到丹江、武汉的船只多在此停泊。历史上沿蜀河谷地北上,为通西安的大道,人力和骡马常年往来运输,络绎不绝。外来的日用杂货、盐、糖和布匹,以及旬阳东北部地区的山货特产等多在此集散。历史上古镇人口一度超过人,有“小汉口”之称。 蜀河古镇面对奔流不息的滔滔汉江,古往今来,水运繁荣,商贸发达,是东下荆襄、西通汉中、北进长安的咽喉要地。古镇依江而建,周遭数十里,高低错落有致。高者巍巍入云,举手似可扪天,低者矗立汉江边,出门即可打水浣衣。从江边码头到山顶,有长长曲曲、弯弯环环的青石路或石板路连缀每一处民居。高耸入云的建筑,飞檐斗拱,掩映于白云绿树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江边沿石阶上行,只见石基浑厚古朴,巍然矗立,苍苔横生。房屋的规制各不相同,或黄土捣著围墙,或青砖砌成,白灰勾缝,或石板叠磊,或纯青石一叠到顶。从上往下看,参差错落,有飞檐斗拱的煌煌建筑,也有石板笘顶的普通民居。临江窗前,江面鱼帆点点,小舟如梭;对岸青山逶迤,森林苍苍,云蒸霞蔚。夜晚,黑黝黝的江面上,偶尔有亮着灯的大船驶过,静静聆听沉雄而激荡的水声,心中滋生许多古意,“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古镇太老了,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岁月?青石路被人畜车轮碾踏了上千年,曾经粗糙的路面磨得很光滑,那是岁月的痕迹;那些落满尘灰的雕梁画柱,虽然失去了往日的光华,但却留住了历史。千百年来,古镇与汉江默默对视,看得见在岸边崖石冲刷出的印痕里,积淀着比年更老的印记,那时的水比现在的更大、更深,满江的帆蓬和喧嚣的码头上,有说不完的故事。 石板砌成的房子 行走在千年古道上的驮夫 古稀老人话当年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回忆:“幼时,每天仍可见那些停靠码头的大小帆船,载满桐油、布匹、瓷器、药材以及米面油盐等诸多杂货,顺风扯帆,御风而行;或逆水行纤,摇橹撑篙,在滩险礁恶的汉水航道上行下运,往来如梭。而那些码头工人搬运货物时此起彼伏的哼嗨声,驾船汉子掂篙抢滩时响彻山川的粗狂呦喝声,拉船纤夫们背纤跋涉时荡江回旋的汉江号子……” 老船工徐老回忆,“我们那个时候的蜀河,南货送来了,北货运走了,每天有上百条船泊在这儿,光蜀河的船工就有多人,在河滩上日夜不停修船的就有几十人。江边满是盖得严严实实的房子,喝茶的、唱戏的、议事的……那时候,蜀河是响当当的汉江上的黄金水道呐,票子是整麻包整麻包往岸上扛……” 即使到了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依然繁华。据县志载,“旬阳县电报局年建于蜀河。德国设备,是安康市第一家现代通讯。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蜀河还有商号69户。早在清同治9年(年)蜀河就设厘金局,清宣统元年(年)又设厘金卡。民国30年(年)设税务稽征处。显而易见,经济的繁荣带来通讯的发达”“年时,蜀河镇尚有商户69家,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大商号有恒顺德、轩记、老生祥、益泰恒、吉庆和等11家。年蜀河船民李风高还曾自造一艘40吨摆江木船,为旬阳木帆船之最。那时候,每天都有上百条船泊在这里,光在河滩上修船的就有几十人。直到年代以后襄渝铁路、国道陆续通车,水运才趋向没落”。 一位历史学家考察汉江和沿江所建城池后,感慨地比喻“汉江在大地上行走,如藤蔓在季节里生长,一个个因水而兴的城镇,就恰如藤蔓上结出的瓜”。蜀河就是这个藤上结出的金瓜,是汉水中游的货仓和大码头,号称古金州第二大重镇。 作为明清时期汉江上游商贾云集的集散地,蜀河曾经经济繁荣,南北文化在此交融,保留至今的八家巷、乾益巷、永安巷、兴文桥、六合坊和沈家楼等部分历史地名,就是古镇文化积淀的历史见证。 岁月沧桑,但古镇没有沉寂,石板房里有电视的声响,长满青苔古树的庭院里,有手机的铃声,现代化的元素融入这蕴含古意的山水画中,让人留连忘返于唐诗宋词的某种意境,久久不得回归。 在古街上锻炼 青石街道上的驮夫 华美而庞大的古建筑群 古时候,蜀河镇上旅馆、茶社、酒肆、青楼、药铺、骡马店等应有尽有,老街一街两行全是饭馆、商铺,河道里日日千帆竟发,号子声壮,经济十分发达,名震四方。听听恒玉老、复兴恒、日升恒、廖福春、同春福、源茂玉等八大商号的名称,就知道蜀河一天能有多少货物周转了。那时,各地涌入蜀河的商人,为了集会联络,纷纷修建会馆,有陕商的“三义庙”,黄州商人的“黄州馆”,回民帮的“清真寺”,武帮的“武昌馆”,江西人的“万寿宫”“江西馆”,船帮的“杨泗庙”,还有本地人建的“火神庙”。小小的一座镇子南北交流、八方荟萃,秦风楚韵、蜀音闽语,繁华锦绣。可是,繁华褪尽时,一切成昨。留给今人的,还是文化,特别是具有蜀河建筑风格的三大古建筑群,尽显千年历史底蕴。 黄州馆 黄州馆 宫殿式建筑格局的黄州会馆。黄州馆位于蜀河镇后坡,坐西向东,南靠汉江,面对蜀河,始建于乾隆中叶,由在蜀从事商业贸易的黄州籍商号、帮会依次兴建;初创时仅正殿三间,后于道光二十七年动工,历时两年修成拜殿;同治十二年()起又“刻角丹楹”“几费经营”“罄数千金”而修成乐楼及门楼。据现存清光绪元年()碑记云:黄州馆初为黄州“在蜀贸易之诸君倡举而成”。 黄州馆全部殿宇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自前到后,作台阶式上升,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既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格局相符,又具有浓厚的南方建筑特色。正殿面阔11.65米,进深7.96米,硬山式顶;拜殿在正殿之前,相距8.25米;乐楼为高台建筑,与拜殿相对,从形式上看,似重檐楼阁,楼顶为歇山式顶,正脊正中镶嵌瓷瓶,两端安有鸱吻,岔脊上用灰泥作汉文装饰,翘角45度升起。楼上有金匾一幅,楷书“鸣凤楼”三字,相传为武昌一状元所书。乐楼门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装饰。整个乐楼上下错落,翼角重迭,制作精巧。 黄州馆门楼与乐楼相连,为乐楼后墙的随墙门。门面饰作三重檐牌楼,正楼高10米左右,大门额枋为石雕,门前有对称抱鼓,抱鼓两面分别雕刻着四种祥鸟瑞兽。正门上方竖书“护国宫”三字,两边分别书写“金墉”“玉局”。中柱、边柱各用青瓷片嵌对联一副,中柱联为“帝德无私,想当年楚北声垂,万古神功昭日月;立思曰极,位此际秦西威镇,千秋俎豆祀馨香”,边柱联为“庙貌柱奇观,视当前日朗风清,恰肖黄州赤壁;神功昭赫濯,庇此地民安物阜,何分楚水秦山”。整个门楼均以青砖砌成,砖面模印有阴文楷书“黄州馆”三字。门楼与乐楼巧妙相连,浑然一体,其设计之精心,构筑之巧妙,堪称上品。 黄州馆是安康境内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美的南派宫殿式建筑,耗资惊人。从碑文浩繁的落款可见,参与集资的商户不下家,足见当年蜀河商业之兴盛。 黄州因“赤壁”、苏东坡而名扬四海,是中国颇有文化品位的地方。黄州人迁移蜀河定居经商,在蜀河营建会馆,彪炳史册,使原本历史与文化深厚的蜀河镇,又更加有了名气。 杨泗庙 杨泗庙 船工的精神寄托杨泗庙,位于蜀河镇后坡南端,座西向东,背依山坡,南临汉江,面对蜀河,为清代蜀河“船帮”会馆。据残碑推断,杨泗庙大约创建于清朝中期。 现存建筑主要有上殿、拜殿、乐楼和门楼。上殿前为拜殿,拜殿对面为乐楼,与乐楼相接的是门楼,门面为牌楼装饰,门楼两侧卧龙状封火墙,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 大门左侧有石碑一通,字迹已漫漶殆尽。庙内存有同治六年()和光绪八年()的保护船户利益碑。门庭北端有二石窟,石窟外壁嵌有同治十一年()所刻《重修朝阳古洞志碑》。古洞前石岩上有明弘治十一年()和万历十一年()汉江洪水题刻二处,是重要的水文资料。询问当地学者,汉江水面距洪水题刻的垂直距离约米高。可以想见,在现在滔滔滚滚的江流上再叠加米高的洪水,那是什么场景?简直就是天河翻倾,巨浪滔天,江水横溢!巨浪将米距离之内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全部横扫千军如卷席!题刻时刻提醒人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汉江两岸的植被,使人与生态和谐共处,人与生态两风流。 杨泗庙兴旺时,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千人叩首”之称。后来公路修筑,水运衰败,杨泗庙先后做了区公所、铁路指挥部、文化站、电影院、派出所、地毯厂,近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而清空。 清初以来,蜀河是汉江上游的交通要道,故为陕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南货至此北上柞水直至西安,北货至此装船南下至老河口到武汉等地。水运极为兴盛,船楫连接数里,日泊大小船只百余艘。于是船主和船工集资在蜀河口修建古雅壮观的“杨泗庙”作为议事和来往聚会、休息场所。又因汉江滩多险急,各类船只到此停驻,至杨泗庙祭拜杨四爷以求来往平安,一帆风顺。 杨泗庙正门两侧有青瓷嵌贴对联一幅,上联是“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下联为“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正殿居中供有杨四爷神像一尊,身高丈余,煞是威严。因杨泗庙是“船帮”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戏楼又名“明德楼”。每年六月初六,举办杨泗庙会,院内搭台唱戏,上演汉剧等各种地方戏剧,热闹非凡。同时,这里又是当地群众物资交流场所。殿角右侧“洵阳知县严谨埠头讹索船户告示碑”,字迹了然,可见杨泗庙的历史作用及当时蜀河水运、贸易之繁华。 杨泗庙大门右侧是著名的朝阳古洞,修建于乾隆年间。道光元年(年)名医汪海峤曾在此隐居,编纂成《唱医雅言》一书。朝阳古洞深不可测,据言“民国初年,数人结伴穿行,半天余,火把用尽,暗黑气稀,中途而返”。也有民间传说,此洞通江河底可达四川,绵延千余里,号称陕南第一洞。外有石龟驮碑一通,面临汉江,据传有镇水降魔之效,此龟一修余年,汉江涨水从不至龟角。 蜀河清真寺 蜀河古堡西门 蜀河文艺演出 古朴典雅清真寺。明代古迹清真寺在蜀河镇镇尾的北头半山上。沿着百步坎径爬上去,古朴典雅的寺院树木葱茏。院内有礼拜堂、大殿、抱厦、天井、对亭厢房、厨房等30余间。此寺建筑风格独特,兼具南北之长,曾驰名于汉江上下。站在寺前,可以瞭望古镇远景,眼前江山万里,风光如画。 蜀河镇古建筑,汉水文化的活化石。除了老街上的三座古建筑,河东本来还有个关中人建的三义庙和蜀河石堡。据说三义庙规模更大,有民谣说:“杨泗庙矮铺榻,黄州馆一枝花,三义庙胜过它”。可惜三义庙已毁,只剩下一面墙,旧址现在成了学校。 蜀河石堡位于蜀河与汉江的汇合处西侧,创建于嘉庆六年(1)。据兴安府知府周光裕《洵阳县创修蜀河石堡记》:“堡周四百余丈,土筑石甃,插地四尺,外高一丈八尺,基厚盈寻。顶厚减寻之二,女墙半寻,疏为五门,楼橹备具。”今遗迹尚存,原设五门,东门年毁于洪水;西门尚在,用青砖券顶,其它部分石砌而成,因处于要冲,至今仍通行人。据光绪本《洵阳县志》:“嘉庆初,教‘匪’(指川、楚白莲教起义军)扰境,知县严如煜因此地当‘贼’冲,在汉江北岸捐修石堡一座。” 秦楚风情旖旎的古镇 蜀河镇临水倚山筑城,沿山爬行,缘水蔓延,颇有些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镇风味。 蜀河是千年文明古镇,古迹众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受秦楚文化浸润、影响,蜀河的文化艺术深遂,群众爱好广泛,双彩车、二黄汉调等技艺广泛流传。黄州馆的鸣盛楼已成为当下蜀河的常用演艺舞台,蜀河政府与文化大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的联谊晚会常在这里举办。 盛名楼上奏汉音 这里上演的剧种很杂,但以汉调二簧为主。汉调又名“陕二簧”“土二簧”“山二簧”,是县域内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民间俗称“大戏”。分两个流派:一为以陕南汉中、紫阳、安康为中心的汉江派;一为以洛南、商南、山阳、镇安为中心的洛镇派。汉江派唱腔柔和婉转,长于唱功和做功戏;洛镇派唱腔刚劲有力,长于武打戏。 汉调二簧是皮簧声腔类戏种,与湖北汉剧(旧称楚剧)有着亲缘关系。旬阳汉调二簧属于汉江流派,在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上受郧阳、襄樊和关中、商洛的影响,与正宗的汉江派稍有区别。汉调二簧戏的演出在清末民初已非常活跃。 据记载,洛镇派的二簧班社镇安“王福班”、山阳“同心社”、关中“娃娃班”以及安康、岚皋汉调二簧班社都曾在这里演出。民国初年后,镇上就有自乐班“闹万子”演唱汉调二簧,“十门角色”行当齐全。民国二十八年()春,蒋剑灵率“上海新剧二队”来蜀河演出,能演文明戏(即新戏)、歌舞节目和京剧,为蜀河汉剧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元素。 蜀河社火 蜀河舞狮子 蜀河过春节表演的“站龙、滚龙、龙船(彩船)舞狮子、打花鼓、踩高跷、跑竹马、鸬鹚叼蚌壳、扭秧歌”花样齐全,演绎着汉水和本土的民俗文化,从清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年年如此,热闹非凡。 蜀河民歌、小调很多,以巴山蜀水之音较多。号子以汉江船工号子较为驰名。汉江自古是陕鄂航运要道,水势变化多端,急流险滩不断。船工们顺流摇橹,逆水拉纤,扬帆跑风,起锚开船等,都有不同的号子,或高亢激越,或舒展流畅,或紧促急切,或平稳悠闲,具有浓郁的川江号子风格。看,下水船行险滩,船老大用力的掌着船舵,双眼紧紧盯着河洪道,精细准确地调整着方向,听,摇撸的船工们高声喊着整齐低沉而有力的船工号子。“哟…..咳、哟…...咳,嗨哟…咳、嗨哟…咳,嗨...咳、嗨…咳,嗨.咳、嗨.咳,嗨咳.嗨咳.嗨咳.嗨咳”,节奏越来越快越有力;逆水行险滩:只见船工们身体前倾,两手着地,用力匍匐崖边前进……领号者喊出“开头号子”,船工们便凝神用力,有节奏地大声喊号、合号:“风浪大呀!”“嗨着!”、“莫要怕呀!”“嗨着!”、“齐努力呀!”“嗨着!”、“夺胜利呀!”、“嗨着!”“嗨着!嗨着!”……随着与激流的紧张搏斗,音调更加急促,到最激昂的时候,领号者只吼着“嗨着”二字;从汉口到蜀河全部是逆水行船,如果没有上河风的时候,就得“拉纤绳”让船前行。纤绳是用竹子编的,先把竹子划成细细的竹篾,一般竹子有多长竹篾就有多长,竹子纤绳重量轻,吃水少,价格便宜,取材方便,结实耐用。根据船的吨位大小,纤绳一般长十几米到百余米不等。船工们在自己做的搭肩上面绑着六尺不等的麻绳,麻绳头拴着麻钱或圆形金属,再把它挽到竹子编的纤绳上。挎上搭肩。“嗨啁、嗨啁、嗨啁”用力地拉着船上行:“一根纤绳长又长哎,平时盘卷性子瓤哎,遇到险滩变了样哎,直如篙来硬如钢哎,一头拴在哟桅杆上哎,一头在纤夫脊背上哎,船儿行在江中央哎,纤夫爬在那石头上哎。拽的桅杆弯了腰喂,挣的眼珠鼓鼓胀哎,为了父母和儿郎哎,为了妻子添新装哎,男儿千里走汉江噢”纤夫的脚步和汗水遍布汉江两岸的每一寸沙坝地和悬崖峭壁,上面深深地留下了纤绳的痕迹。也留下纤夫们的汗水、血水、泪水!船行平坦的地方,也有悠闲诙谐的号子:“踏破江上万顷浪哎,莫歇气哟,朝前闯噢,明晚便可回家乡哎。看父母哟,接新娘哎,抱妻子亲儿郎哎,吆号嗨吆号嗨”如今,这些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更替远去了,但是,当你站在汉江边上,面对呜呜的江风,凝耳细聆,依稀还能听到那浓缩着血泪的雄沉的号子声! 蜀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种小吃遍布街头。最有名的是蜀河八大件,是陕南旬河沿岸的一种乡村饮食形式,八凉八热,八荤八素。因蜀河古镇以回族居民居多,“八大件”带有“清真饮食”的特色。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秦楚风韵就浓缩在陈旧的古庙会馆、断砖残瓦、民歌号子、戏曲舞蹈、民情风俗之中。走在蜀河镇的大街小巷里,从原著居民的口里依然能听到软软的楚音,那缭绕的呢喃燕语还能将你带回幽远的过去。 蜀河八大件 蜀河蒸碗小吃 悠悠古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蜀河镇是一本书,封面是秦岭和汉江,封底是巴山和蜀河,中间的一页页,记载着厚重的历史、民俗、人文情怀和沧桑巨变,向后人陈述着过往。 过往的蜀河镇远去了,就像那匍匐在江边的船夫、千帆竞发的舟船、喧腾嘶吼的码头、驮铃叮当的马帮……蜀河镇有过短暂的沉寂,老船工一说起这段历史就泪眼婆娑,那个既熟悉而又陌生、令祖辈们魂牵梦萦的充满古韵的小镇只能在梦中出现。然而,当国道穿境而过的时候,这里又热闹起来,现代元素迅速冲斥大街小巷。昔日的鹅卵石街面被平坦宽敞的水泥街道替代,河堤、街道两旁拔地而起的楼群鳞次栉比,彩电、冰箱、空调、电脑等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程控电话、寻呼台、手机、有线电视的相继开通,小镇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西安、武汉、安康等城市流行的时髦服饰不出三五日,便穿在小镇年轻人的身上。其繁华程度,俨然一个初具规模的当代小县城。 如今,古镇再次被人们看重,一批批国内外游人,成群结队,充斥在古镇的各个角落,看青瓦庇护、开满繁花的院落里摘菜浇花的妇人,看青石街板上走过的放学归来的孩子,看小摊的论价,欣赏老建筑檐影下老人说故经,探视旧木门板半掩的古镇人家……体味蜀河的热闹。 凭借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璀璨的现代文明,蜀河镇先后被中央文明委、住建部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省内外游客22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万元。 蜀河古镇有水的妩媚、山的硬朗,让乡愁萦绕在飞檐斗拱上、青石板上、古会馆的壁画中、飘香的“八大件”里,荟萃成幽远而深长的记忆。一个更加美丽的、焕发着古韵味的、崭新的蜀河镇正在汉江边再次崛起。 (来自美丽陕西17期) 赞赏 长按复方驱虫斑鸠菊丸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病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