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肉”更多“肉”“包实点、捆紧点。”4月22日下午3时,在老河口市张集镇和平路的一处钢构大棚里,五六个工人正在忙着给一些“多肉”打包装,今年49岁的方清华一边指导,一边不停地叮嘱。两个小时后,快递小哥就会上门,将已经包装好的多件“多肉”分别发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把爱好做成事业,再把爱好做成赚钱的“利器”。方清华告诉记者,目前在张集镇张集村有30多个“多肉”大棚,其中的20多个是她的“产业”。去年“多肉”的销售额突破了万元,年纯利润在万元左右。方清华的家就在附近的张集镇张集村,娘家在14公里外的老河口市李楼镇方营村。在年以前,方清华和朋友在襄阳市区从事“女士美容”。在这期间,渐渐爱上了玩“多肉”。“在玩‘多肉’之前,一有闲暇就想打麻将。在玩了‘多肉’之后,一闲下来就想“多肉”。”方清华说,时间一长,她就喜爱上了这种肉感十足的植物,成为了“多肉”的忠实玩家。“那个时候,玩‘多肉’是一种时尚,每年在这方面的花费都超过了10万元。”方清华说,为此,她加入了很多“多肉”玩家群,先在国内“多肉”网上平台淘,再到国外“多肉”网上淘,并在群里分享“多肉”品类,交流“多肉”种植心得。年,已经成为“多肉”“骨灰级”玩家的方清华拿着转让门店后的万元钱开始回到娘家创业。“当时只有娘家搞了一个‘多肉’大棚,后来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一个大棚的生产量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方清华说,年10月,她回到张集镇张集村,和4位姐妹合伙,流转了50多亩土地,把“多肉”种植大棚扩大到了5个。到了年4月,“多肉”种植大棚达到了30多个。“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方清华告诉记者,刚开始创业,有的只是热情,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在创业第一年的夏天,由于缺少“多肉”度夏的管理经验,第一批引进的种苗由于温控、浇灌把握不住,导致三分之一种苗腐烂坏死,损失四五万元钱的种苗,当时她心疼得悄悄哭了一场。面对困难与挫折她没用灰心,而是加强学习与管理知识,接下来的问题斗迎刃而解,自己的“多肉”产业也步入正常发展。“我只在网上接受团购,搞批发。”方清华说,现在,“多肉”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市场也越来越大,先后涉足了多个“多肉”植物网销行业,成为全国五家之一的代理团长,积累了一定的销售资源和能力。年8月,张集镇利用精准扶贫项目,投资9.6万元,再次给她建了一座3平的“多肉”种植温控大棚,她一下子吸纳了周围乡村里的6名五六十岁的妇女用工。“现在我的‘多肉’已经发展到多个品种。其中一名合作伙伴种植的‘灯泡’,一个头就要卖到元。”方清华说,把爱好做成产业,就像人走路,永远不知道路的前方有什么,只有坚持走下去,一路风景才会尽收眼底。文稿:姜雁冰编辑:张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aohekouzx.com/lhksxw/139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