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襄阳晚报 □崔生田 “当官应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发迹前的豪迈理想为人们津津乐道,老河口“王莽撵刘秀”传说,还有袁冲乡自生桥传说源远流长。 老河口人对刘秀有着深深的情结,可能还与他的皇后阴丽华有关,阴皇后的家乡虽然是河南新野,但她的祖籍却是老河口。 春秋时,周朝王室管叔后裔管仲七世孙管修来到阴,被楚王封为阴大夫(即阴国长官),以阴为姓,是为阴修,是得姓始祖,阴姓以老河口为中心,开枝散叶、走向全国,阴就是老河口市的前身。老河口民间传说阴丽华是老河口人,也不无道理。 老河口市来自光化县,光化县来自光化军乾德县,乾德县来自阴城县、酂县、阴县,阴城县、酂县、阴县来自“阴国”或“阴”,习惯上称之为古阴国,阴是周王朝的“子国”。《明一统志》曰:“光化,秦为酂、阴二县也。”公元前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割阴地设酂、阴二县,属南阳郡。 秦之前习惯称“国”,那么,阴国的都城或治所在哪里呢?《左传》告诉我们: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 据明正德《光化县志》载:“古城,在县(指当时的县城,在现老县城西北汉水旁,明嘉靖前倾于汉水)东北四十里,基堑犹存。”清光绪《光化县志》载:“古阴城在县东三十里,墉湮颓毁,基堑尚存。” 《路史》载:“(周王室)管叔后采于阴,今襄之谷城东北有阴城,师古曰阴国即此。”又载:“蒿堰河发源邓州大山寨,入县境经傅家营南,又经古阴寨西,又南经李家河,又过熊河。”又载:“古阴寨,县治东北三十里。”县志有“古城”“古阴寨”“古城寨”之说,建寨时间差异不大,但都指同一地点——古阴国遗址。 以上史料普遍认为:古阴国治所在现袁冲乡古城(主城区处现古城水库淹没区),“古城”字意也印证了此处是古代城池。“下阴”在现洪山嘴镇傅家寨西,已倾于汉水。 从古城周边村落姓氏来看,周姓居多,可能因为他们是周王朝子民后代的缘故吧。民国时期,这里的歌谣唱道:“大周营小周营,古城老垸王家人。”因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横行,这一带多出土匪,改唱道:“大周营小周营,古城老垸厉害人。”“王家人”,意指他们是周朝王室后裔,有身份高贵,不同一般之意。 公元年,此处设古阴乡,年设古城人民公社(俗称小公社),年撤销。查百度地图,此处还有“古城”“古城东岗”等地名。过去这里还有阴林、阴街之地名。 遍查老河口地名,还有阴岗、阴阳坡等小村庄名称,但不是阴应有的含义,而与古代哲学思想“阴阳”有关。现在老河口与古阴国有关的地名荡然无存,“光化”“酂”“乾德”还存在,大概现代“阴”字有不吉祥之意吧。 老河口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人员曾多次到古阴国遗址考察、走访并录音录像,保存历史。 中国自古有寻根问祖、慎终怀远的传统,也是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缘由之一。 老河口作为古阴国的继承者、传承者,理应挖掘打造“阴”文化,如打造“阴姓”发祥地、发源地,树碑纪事、适当保护,讲述古阴国历史,保留厚重的文化底蕴等。 乱世藏金、盛世修史,当今中华盛世,修圮废、复古迹,传承老河口历史根脉,树立文化自信,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aohekouzx.com/lhksxw/113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