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民乐传承之——老河口丝弦

老河口丝弦是湖北襄阳市的传统民乐。老河口丝弦与其他的民间文艺形式不同的是,它是民间艺人行艺和文人学士自娱相结合的音乐。也是汉族民乐,民间艺人行艺和文人学士自娱相结合的音乐。曲目丰富,曲风古朴、韵味典雅,旋律委婉曲折,优美动听。由于长期的演变,使它具有浓郁的鄂西北民间音乐地方特色。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河口曾有一二十个丝弦班子。每到晚间及节假日在茶馆以及商行的庭院内,处处是吹拉弹唱的丝弦之声。在老河口市一些大型文化活动中,也经常可以听到老河口丝弦的精彩演奏,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在年6月7日,老河口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老河口丝弦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河口市在历史上是一个水旱码头,既是商贾云集之地,又是各方艺术荟萃的场所,人称“小汉口”。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丝弦乐就在原光化县(今老河口市)流传。由丝弦说唱大调曲子的前奏曲(又称板头曲)分离出来并历经演变而形成的老河口丝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曲目丰富,曲风古朴、韵味典雅,旋律委婉曲折,优美动听。由于长期的演变,使它具有浓郁的鄂西北民间音乐地方特色,区域性很强。

在老河口现在除保留有著名的丝弦乐曲“三思”,即《思乡》《思春》《思情》外,还有《高山流水》《打雁》《赏秋》《小乔哭周》《闺中怨》《陈杏之落院》《陈杏之和番》等20余首曲目。以上曲目均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收录。

“乐痴”余家冰:

在襄阳老河口市,一提到余家冰的名字,人们就能联想到丝弦、锣鼓架子,因为这两种乐器传承着老河口的地域文化。更为了不起的是,她还是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凝聚了余家冰半生心血的“老河口丝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素有“小汉口”之称的老河口市,古来四方客商云集,锣鼓架子、丝弦乐相继被带入当地,随着岁月的变迁,两种民间音乐已“入乡随俗”深深地烙上了鄂西北的印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奏艺术。“我的大半生都在和音乐打交道。说到与音乐结缘,余家冰最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启蒙老师父亲,因父亲是音乐教师,余家冰从小耳濡目染,自幼就对音乐有一种敏感和天赋。另一个就是恩师王直夫。年,老河口成立了以王直夫为首的“国乐研究社”,对丝弦和锣鼓架子进行专门研究。两项民俗音乐多次参加各级文艺汇演。余家冰跟随恩师从古筝入手,渐渐接触到各种传统乐器。与此同时,余家冰也从王直夫口中知晓了“老河口丝弦”“老河口锣鼓架子”的历史,“艺人们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将这段历史传下来的。”

那时,余家冰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如今,余家冰已将这两项民间音乐的历史演变写入了名为《老河口市民间器乐曲集成资料本》的书中。已是古稀之年的余家冰感慨:“花了大半辈子学习、保护、传承和创新这种文化。就希望有生之年内,能将前辈们留下的文化精品保存好、看护好、传承好。”在申报和传承两项“非遗”项目过程中,余家冰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帮助。老河口市友谊社区和光明社区,为她和伙伴们的排练提供了必需、优质的场所;老河口第八小学成立了“老河口丝弦传承基地”,邀请她定期授课……“正是赶上了好时候。”余家冰说自己是幸运儿,在有生之年能够将前辈们的文化精品保存好、看护好、传承好。现在的余家冰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要做的事情很多:授课、排练、演出、受邀参加活动、深入挖掘当地特色音乐……

现在即使再忙,老人也坚持每天坐在古筝旁练上一个多小时,为的就是将传统文化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老河口市成立了“国乐研究社”,以演奏、研究国乐锣鼓(俗称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为主。后来,“国乐研究社”发展到72人。逢年过节、喜庆集会时“国乐研究社”的队伍总是位列队首,龙凤大旗开道,场面十分壮观。随着“文革”的开始,这些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随着老艺人们的相继去世,韵味典雅的老河口丝弦面临失传的危险。绽放非遗传承之美弘扬民族精神之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aohekouzx.com/lhkstc/119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