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4/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3月26日至28日,省文化厅在武汉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培训班和全省艺术院团长、艺研院所长、美术院(馆)院馆长培训班。省戏曲艺术剧院、荆州市文化局、老河口市文化局、武汉楚剧院、省民族歌舞团、宜昌夷陵歌舞团等6个单位作交流发言。

首先来看

省戏曲艺术剧院、荆州市文化局、老河口市文化局

这三个单位代表的发言

省戏曲艺术剧院

★《我们的父老乡亲》★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党的文化传播者,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坚持与时俱进,连续二十多年来,初心不改、深入生活、扎根沃野,坚持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用一场场精彩演出,践行着文化惠民的新理念,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到了千家万户群众的心坎上。

●扎根基层送戏惠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院落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一项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我院通过开展戏曲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方式,把精品戏曲文化延伸到基层的广阔空间。

首先要对好“胃口”。为让父老乡亲看到喜闻乐见、生活气息浓、富有人情味的充满正能量的传统戏曲,我院多次召开楚剧团、汉剧团、黄梅戏团主要艺术骨干会议,商讨如何创作更多老百姓喜爱的剧目,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老百姓对戏曲文化的需求?经过经心策划、精心组织,拿出《寻儿记》《蝴蝶杯》《双凤情缘》《珍珠塔》《庵堂认母》《犟妈》《访友》《五女拜寿》《罗帕记》《妹娃要过河》《女附马》《双下山》《四郎探母》《打花鼓》《赶春桃》《马大娘招亲》《刘崇景打妻》等20多个经典剧目,同时派出全院所有国家一级演员和在社会上知名度较高的演员,轮番上阵送戏到基层,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甚至有的演员昏倒在演出的舞台上,都会准时准点为父老乡亲倾情献上喜闻乐见的“点单”剧目。

国家一级演员程丞、优秀青年演员林杨等演出黄梅戏《女驸马·状元府》

其次要多创精品。随着时代进步和群众素养提高,父老乡亲对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在提升。为将最美的戏曲艺术呈现给父老乡亲,我院创新求变,精益求精,不仅组织创作了一批精品剧目,培养造就了一批声艺俱佳、文武超群的优秀演员。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我院大胆推陈出新,在剧本和唱词编写上更多的与实际生活结合,在舞美设计上更加绚丽多姿,在表演中无不渗透真情实感。我院复排的大型清装风俗喜剧《美女涅槃记》在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上献演,华美的唱腔、精彩的做功让观众如痴如醉,好评如潮。尤其是勇于挖掘现实题材排演的现代楚剧《犟妈》、大型土家风情黄梅戏《妹娃要过河》等等,更是体现出以本土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担当与勇气。

国家一级演员李丽超、优秀青年演员程力等演出现代创作楚剧《犟妈》片段

活动要保质保量。近20多年,平均每年都要送戏到基层多场,年年如此,风里来雨里去,有时一出去连演60场至80场才能回家,这些年演职人员早已习惯过年时与亲人分别而与父老乡亲们在一起。截至目前,楚剧团、汉剧团、黄梅戏团已开展送戏下基层演出多场,其中,在农村演出就达多场,观众达到50万人次。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最美的戏曲艺术呈现给父老乡亲。演出所在地点,往往都是在露天广场及空闲场地,条件非常简陋,环境非常恶劣,但我院全体演职人员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只为更好地方便观众看戏。春节是送戏到基层的最好时期,也是剧院在基层演出最忙、装卸舞台搬运工最难找的时候,这时演员也是搬运工,有时一天两场戏演下来,已到晚上十点,但为了第二天下一个点能如期演出,演员们只得连夜卸台后再装车,忙完后已是凌晨,一天下来只能在转站的途中休息个把两个小时,然后连夜赶到下一个点再装台。天晴还好,有时遇到雨雪天,条件更恶劣,为了让父老父亲在春节及农闲时看到好戏,演员们真的很“拼”了!

年春节期间,在送戏到鄂州庙山的当天,由于演出地点没有休息间和化妆间,70多名演职人员全部挤在临时搭的演出后台。在演出中途,大风大雨把整个舞台吹垮,看到群众看戏热情非常高,全体演职人员和当地老百姓快速抢修舞台,一个小时后,尽管风雨交加,演员们还是吹着风淋着雨,坚持把剧目演完,看戏的群众打着伞都不愿离场。

“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困难重重,只要站到舞台上,只要下面有父老乡亲,就一定要演到完美”。年8月29日下午,黄梅戏剧团送戏到东湖高新区佛祖岭社区,开演前天气闷热大汗淋淋,开演中突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全体演职人员看到台下观众、甚至有些残疾人打着伞认真等待演出,就义无反顾冒雨坚持演出,不少演员“桑拿”后淋雨感冒,依然无怨无悔。

年9月8日至22日,省楚剧团送戏到大治农村,根据当地观众要求,5天演0场戏,但群众看戏热情高涨,临时要求加3场戏,由于档期已定,日期不能延长,只能在已定的时间内加戏,全体演员只能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点后休息,有的演员甚至连吃饭时都在演戏,但大家还是尽职尽责,倾情演好每一场戏。

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年月3日,我院“红色文艺轻骑兵”到达神农架松柏镇,当时气温零下,演出车尽管上了防滑链,但戏曲小分队队员还是徒步一个多小时,不辞劳苦,翻山越岭,履冰趟雪到达现场。当时穿上棉衣还觉冷,但我们的演员在雪后的露天舞台,仍然身着单衣用活力四射的舞蹈《妹娃要过河》向全区人民传送着温暖。酷暑盛夏,演员们冒着高温演出,一场戏下来,戏服都能拧出水来。寒冬时节,后台里各种抗冻措施轮番上阵,贴暖宝宝、烤“小太阳”等,但为了不影响演出效果,演员总是身着单薄的戏服,冻疼耳朵、冻裂双手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扎根基层、服务父老乡亲”,我院全体演职人员正是凭着这股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把戏曲文化的根深深扎进沃土,发展着剧团,传承着文化,坚持着担当。

荆州市文化局

★《紧扣时代脉搏讲好荆州故事》★

荆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刘宗彪

近年来,在省文化厅的关心支持和大力指导下,荆州市立足富集文化资源,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写荆州、拍荆州、唱荆州、画荆州,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推动荆州文艺创作生产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年,创作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入选文化部重点扶持剧目,并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进京参加全国民族歌剧优秀剧目展演;推出大型原创汉剧《优孟衣冠》参加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中国罗湖国际青年戏剧月展演,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同时,荆州花鼓戏《小城大爱》、话剧《我在寻找一颗星》、京剧《国调情》、荆河戏《大回荆州》等一批原创剧目纷纷立于舞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我们的主要做法,归纳起来有四点:

●一、响应时代召唤,强化文化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身处于新时代下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担当,紧扣时代脉搏,推动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荆州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很多好的素材、好的故事,但过去就是讲不出来,讲得不好。荆州新一届领导班子自感文化担当的责任感、紧迫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两次一同调研文化工作,强调文艺靠调演,提出了举办荆楚文化艺术节,每年创作生产一台戏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文化工作的“真”重视。同时,还出台了《荆州市文艺创作生产三年行动计划》,用政策引领,激励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兴起文艺创作的热潮。荆州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扎根荆楚文化的沃土,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群众基础的精品力作,以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吸引了更广大的受众。

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

●二、适应时代需要,提升作品质量

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我们鼓励文艺工作者要聚焦平民英雄,反映时代精神,大力创作现实题材、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力作。荆州人民在投身“勇当多极排头兵,实现荆州大振兴”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英模人物、荆州好人,典型代表人物就有20多位。在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背后都有感人故事,为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丰沃土壤和深厚滋养。汉剧《优孟衣冠》借助对荆楚文化历史人物楚庄王与优孟的艺术呈现,深刻反映了反腐倡廉、改革发展等时代主旋律。歌剧《有爱才有家》是根据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原院长刘德芬同志事迹打造,唱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大爱之歌,塑造了一位优秀基层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话剧《我在寻找一颗星》展现了公安县检察院军转干部检察官陈祖举同志的光荣事迹。

文艺作品是给人民看的。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鉴赏的眼界更高,要求更多。这使得我们所提供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高质量、高水准。汉剧《优孟衣冠》从创作之初就找准定位、打造优秀作品,多次召开剧本研讨会,大篇幅修改剧本多达5次,细节修改难以统计。作曲、编舞、道具、舞美等各个环节,将地方戏曲与现代歌舞元素相结合。歌剧《有爱才有家》历时5年精雕细磨,音乐创作融入地方特色,名家演唱感人至深。这些剧目一经推出,其跌宕起伏的剧情、优美动听的音乐、精美绝伦的服饰,炫丽梦幻的灯光,令现场观众耳目一新,广受各方好评。特别是赢得了年轻人、学生们的喜爱,看得兴致勃勃,不时地报以掌声和叫好声。

汉剧《优孟衣冠》

●三、把握时代特点,广集创作资源

文艺创作的素材藏之民间,文艺创作的活力来自民间。我们通过建立文艺作品储备机制、文艺创作人才库,定期开展文艺创作专家评审会,把散落于民间的好剧本,把热衷于创作的优秀人才汇聚起来,形成文艺创作的合力。目前,我们已经储备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准、市场前景良好的舞台艺术剧本,有数十名文艺创作爱好者与我们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我们倍感信心能实现每年创作生产一台戏的目标。

雄厚的创作力量集于省直,借助省直知名专家的力量,帮助地方挖掘、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文艺精品,不失为推动地方文艺创作生产的有效路径。在创作生产汉剧《优孟衣冠》时,荆州市与省艺术研究院加强协作,聚集了十多位全省知名艺术专家组建创作团队,为打造精品剧目奠定了基础。歌剧《有爱才有家》、花鼓戏《小城大爱》亦是如此,与省艺术研究院、武汉大学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共创,充分保障了作品的艺术质量。

荆州花鼓戏《小城大爱》

●四、对标时代要求,坚持两个统一

文艺精品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一台戏、一部作品的生产,而是整个社会艺术创作演出生态环境的良性重建。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必须得到市场的检验,获得市场的认可。几年前,荆州有部歌舞剧《呀吙咿嗬》也是得到了各方好评,但不敢走市场,只等政府扶持,最终因演出太少而无法推广。

前车之鉴。我们在歌剧《有爱才有家》、汉剧《优孟衣冠》等剧目完成生产后就迅速走入市场,组织展演推广活动。汉剧《优孟衣冠》首立舞台,连演七场,首演当晚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观看了演出,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乘热打铁,又相继组织该剧赴武汉、深圳以及县市区进行巡演,不断扩大影响。歌剧《有爱才有家》在荆州首演后,公安县紧锣密鼓地组织文艺团队分片段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进行演出,迅速积累了群众基础。正是得益于市场的认可,观众的好评,这些剧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看的好
北京的最好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aohekouzx.com/lhksll/20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