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网友 随影供图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丨遇见老河口 图丨简白 文丨江南久久 3月24日至25日,我们与来自于武汉、襄阳、老河口市的30余位网友,跟随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湖北发布”网络平台联合襄阳市政府门户网站、老河口市政府门户网站举办的“行进荆楚见证发展变化”老河口站活动团队,一起进企业、赏桃花、走丹渠,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遇见老河口,感受新行动。 遇见老河口·印象老河口 第一次听说老河口,是小时候在宜昌老家盖房时,听父亲跟人说,我们用的水泥不是一般的水泥,是光化水泥。当时我就特别好奇光化在哪里,他说在离襄阳不远的老河口。因为姑姑在襄阳工作,我对老河口一下子就有了方向感和亲近感。当父亲说着老河口又叫小汉口时,我便对老河口这座城市充满了繁华洋气的各种想象。 很久以来,这个既叫光化,又叫老河口的小汉口之城,就深刻地存在于我的印象之中了。 那么,我们就从这个小汉口说开来吧。 原光化水泥厂 据本地网友曾宪科老师介绍,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一个古渡重镇,也是一个军事经济重镇。老河口原名“新镇”,早在夏、商、周,就已在当今袁冲地筑起了阴国古城,秦又置酂、阳二县。汉高祖刘邦时期,是丞相萧何的封地,称为酂阳。到了光绪28年,因为此地是汉江故道的河口,既然为故道,可谓老矣,再加上河口子的实际地形,所以就合称为"老河口"。 老河口老街(.11) 老河口网友 随影供图因为老河口位于汉江东岸,注定了水路交通的要道地位。上游的山货土产,下游的京广杂货,都假道于此,进入陕南和鄂西北地区。长期以来,老河口作为四通八达的交易中心,各方商人络绎不绝的云集于此,市场繁盛。至光绪年间,老河口已汇集各省的会馆帮会16个,14个码头停泊的大小船舶两千余支,城内人口接近八千,有72条街、83道巷,38座庙堂。民国军阀混战期间,还有英美法俄日五国外商,接踵来到老河口开拓市场。还有赌场,烟馆,妓院,烟花柳巷的暗娼,散布在大街小巷,反动军警政税机关的苛捐杂税,奢华腐化流毒匪浅,这种畸形的十里洋场状态,不是汉口,也似汉口,因此就有了"小汉口"之称。 老河口历史上曾隶属光化县,直到年县市合并时正式定为老河口市。 遇见老河口·纪念李宗仁 “行进荆楚见证发展变化”老河口站的第一站,就是走进位于北京中路上的"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纪念馆"。这座砖木结构的房屋原系一进三院,占地平方米。现仅存房屋11间,为一封闭的小天井四合院,是当时的中院,也就是司令部办公场所,里面主要展出有李宗仁及五战区的史料图文。 李宗仁,字德龄,曾担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等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抗日战争时期的年3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之后,经由襄阳移师老河口,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破袭平汉铁路,钳制武汉、屏蔽川陕,率部活跃在鄂、豫、皖地区,先后与日军进行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鄂北会战等著名战役。 从年到年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进攻,李宗仁在老河口沉着应战指挥第五战区十几万官兵英勇反击,成功地指挥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襄东会战、鄂东战斗、豫南鄂北会战、皖东扫荡、大别山战斗。日军始终未能向前推进,从而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为抗日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 李宗仁在老河口的烽火岁月里,还努力发展地方教育,创办“医院”,这些重教爱民之举措,得到了老河口民众爱戴。当时修建的中山公园、中山亭、中山堂、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地伫立在这座城市里。 这处李宗仁旧址纪念馆,在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由老河口市博物馆保护使用。 我们到来的这一天,正值阳春三月,站在李宗仁纪念馆的院子,暖阳斜照,光影之间的四叶草更显葱茏,有惠风南来,仿佛在告慰当年那动荡岁月里的民族义士…… 遇见老河口·非遗传承人 在一座小城,同时拥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屈指可数、非常罕见的。在老河口,陈义文老人的木版年画、余家冰老师的丝弦和锣鼓架子,都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我们一行在李宗仁纪念馆后院的博物馆展厅里,遇见南派木版年画传承人陈义文老人和他的本版年画,还有他的孙子陈洪斌先生,也是陈氏木版年画指定的第五代传人。 这间平米的展厅是在年春节前后对外开放的。展厅里配套有年画雕刻印制工作间、木版年画展厅、授徒传艺专门工作室等,以印制技艺、历史流变、传承情况等为展示内容,系统展出有雕刻工具、雕版、年画等实物。相关木版年画图片余张,配上1万余文字说明,全面介绍木版年画技艺传承历史。 中国民间的木版年画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唐,兴于宋,盛行于清。自乾嘉盛世之后,年画逐渐形成地方流派,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河南朱仙镇以等地为代表。现在因为即时整理挖掘,陈义文的木版年画在年画界里,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角色地位,与杨柳青并称为"北派""南派"本版年画。 博物馆展厅里悬挂着他亲手雕刻印制的数十幅木版年画,其中文武门神、和合二仙、和气娃娃特别引人注目。一画多版套印的年画人物中,线条缜密,须眉之间纤毫毕现,总让观者在是与不是、色泽艳丽之间尽享其大俗大雅之气韵。 浏览整个展厅,发现这里其实已被成功打造成集木版年画展示、技艺传承、文化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展览基地。 想着老人创造的这吉祥瑞气的年画总能带给人们的喜庆与希望,也想沾沾老人的福气,便斗胆向老人的孙子陈洪斌先生请求,以和气娃娃的年画底版,自己动手印刷一张带回家去收藏,主人家慷慨允之,我也欣然如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丝弦传承人余家冰老师,同时也是另一项非遗文化锣鼓架子的传承人。我们在两年前就因丝弦结缘,是老朋友了。 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河口传统音乐“老河口丝弦”榜上有名。年8月,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老河口民间传统打击乐“老河口锣鼓架子”名列其中。这两个“非遗”项目的申请成功,都与这位七旬老人的努力分不开,也是对余家冰老师毕生奉献老河口民间文化保护的最好安慰! 这一次行进老河口的活动中,我们先是在博物馆展厅遇见余老师女儿蔡天翼,在她的指引下,我们在不远处的中山纪念堂里,再次见到余老师。她正带领锣鼓架子团队的老师们,为第二天老河口梨花节开幕式上的演出紧张排练着。那锣声铿锵,鼓声激昂,一些萦回在记忆深处的旋律被唤醒,那是民间流传的乐声,总会在我们生活的某些不经意间飘来响起。 网友 陈智供图“老河口锣鼓架子”起源于清雍正年间,以管乐器(唢呐、咭呐、曲笛等)配合打击乐器演奏;“老河口丝弦”则为弹拨乐器演奏,明朝时由民间小曲演变而来。 "老河口锣鼓架子"和11老河口丝弦"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也是难传承的主要原因。余老师耗尽40多年心血,现已将这两个民间曲种内容收集齐全。 因为了解这些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诸多不易,每每在感叹这些民间瑰宝的无穷魅力时,也总是真心祝福,并期待文化觉醒的春天能提前到来! 遇见老河口·传统手艺人 相对于其他突飞猛进的城市,拥有"小汉口"美誉的老河口,依然保留着众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有许多传统手艺人,秉承着一颗匠心之念,沿袭着带有温度的各种手工制作工作。 在这里,我们想特别介绍一下坚守了66年的老手艺人,老河口市区交通路上的老铁匠黎德智师傅。 在行人如织,时尚店铺一家挨一家的交通路上,那遍布墙上地上的各式原始工具,即使市井嘈杂依然清脆可闻的锤声,老夫妇俩一个抡锤,一个烧炉的画面,临街摊上摆满的一件件用途明显的铁件成品,形成了一道生动的烟火气息,时光仿佛在这里都变慢了许多,而我们离纯手工制作的时代仿佛也变得很近很近。 八十多岁的黎师傅在这条街上打铁已有二三十年了,城里乡下的人们需要个刀、铲、锄头、铁链子什么的,都会来这里找他,他现在做的最多的是给附近建筑工地上,修一些工程上用的铁件。因为手艺好,人们都认可,总有干不完的活儿。现在,这个店铺养活他们老俩口一点问题都没有,有时候还给孙娃子们一些补贴呢。 无论去到哪里,无论什么时间,我总是会被平凡世界中,芸芸众生里遇见的那些勤劳智慧、踏实努力、满怀希望过好每一天的人们所感动。 当我第一次见过老铁匠艺人黎德智师傅后,我曾这样记录 《铁打的温柔》 ? 一个冬天的早晨 浓雾刚刚散去 阳光把老城照得暖黄 河口交通路上 那对打铁的老夫妇 早已把叮铃哐当的声音 远远地传出去 敲醒了烟火市井 站在杂乱的铁匠铺子里 我的请求得到老人的准允 抡起铁锤砸向那星钢火 死硬的铁块锻烧后 通红似果冻 当打铁声响起时 我听见我正削铁如泥 递过去满满的感激 握着老匠人的手 除了可以想象的粗糙 在他的手掌里 我明显地感触到温和 相伴六十多年的老俩口 与铁为生的一辈子 早已化作绕指柔 敬请期待:在希望的田野上丨感受新行动(下篇) 首部诗集 之后 现已出版发行 感谢所有早期白癜风怎么治愈甲氧沙林溶液可以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