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锡文 地理位置:山东安丘景芝(临浯)镇西古河村、东古河村之间。 上节内容提要:在古代,安丘、诸城、沂水之间,没有渠河这个名字,只有浯水和荆水,分别各自独立直接流入潍水(潍河)。而在今天的安丘、诸城、沂水地图上,又分别标有渠河、荆河、沂水县浯河、临浯运粮河、和景芝镇浯河数条河流。这几条河流相互之间其实有密切的关系,都是古浯水、古荆水两条河流在人工力量和自然力量双重作用下的结果,特别是因为古浯水下游的变迁改道造成了今天这几条河流的布局。本节主要是说在春秋齐桓公时,出于分水减洪和引水灌溉的目的,而人工开挖了一条12华里的渠道,久而久之,成就了今天的渠河。 演变:古“浯水”大部分河段变成了今“渠河”综上所述,结合现在的安丘、诸城两县之间的渠河、景芝镇内的运粮河和浯河、诸城境内的荆河走向,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断定:(一)现在的景芝镇“运粮河——浯河”原是浯水老河道。也就是说,浯水自太平山南部沂水境内发源,原是经过今天的石埠子、官庄、临浯、景芝、王家庄子流入潍河。这是地地道道的原来的浯水走向,是老浯河河道。特别是这老河道就经过今天的临浯村,这也就是“临浯”一名的由来。浯水老河道上的临浯段可能用于通航运粮,后来就又有了“运粮河”之名。 关于“运粮河”之说,县内有一说是秦末楚汉相争之时汉将韩信、张良与楚之项羽打仗,为便利运送军需而征发万名民夫开挖的。笔者对此有些不解:在楚汉相争的年代里,在安丘东南部的战役也就是韩信斩龙且的“潍水之战”,本就是韩信破齐之后一场追逃过程中的与齐楚联军的遭遇战,且几乎没有筹备期,一两天就结束了,而开挖一条河流并且行船所需要的时间不会太短吧?再就是此地的地形比较平坦,并不是有大山阻碍,陆路不好走非要行水路,在这地方运输军需通过陆路就非常便利,何必多此一举再挖条水路?如果非将运粮河与韩信大兵扯上关系,也只能说韩信在浯河中用船运过军粮,是利用过此河而不是开挖出此河。 其实,“运粮河”一名由来,倒是附近群众说得比较靠谱,这里是原浯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好,灌溉条件好,物产丰阜,粮食丰盈,河水水量又大,用船运粮应该是古时此地的一大景观,所以就叫运粮河了。并且这景观在古时应该持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二)荆河原来是一条较大的河流,独立入潍河。现在景芝(临浯)镇西、东石埠村、诸城市石桥子镇都吉台村以下渠河河道,原是老荆水的河道。 (三)渠河上,有一段12华里长的河道非常特别,它是浯水变渠河的来源:在今天的央赣路(S)官庄镇段渠河大桥以东5里处,景芝(临浯)镇西古河村南有一座跨越渠河的桥,也就是老安(丘)五(莲)路上的那座渠河大桥,俗称“里丈桥”,因为是在诸城市石桥子镇里丈村的地界里,此村(曾经属于安丘,年划到诸莒边县,年划到诸城县)位于渠河南岸,但河北边的地也有这个村的。从里丈桥向东不到1里,河北岸有个潍坊市水文局设立的渠河泥沟子水位站,水位站墙西有一道很深的沟,这是渠河水流向景芝(临浯)镇运粮河的河沟子(注意:这条沟是新挖的一条沟)。重要的是,水文站向东二里处,也是在河北岸,有一个被这附近的人们相传为“两条土龙”汇聚的地方。这个地方位于西古河村的老村址南面。从这里,渠河的流向突然一折,偏向了东南,直冲景芝(临浯)镇东石埠村东和诸城市的都吉台村北而去,然后与南来的荆河相接,这段河道总长计12华里左右,这其实就是从齐桓公“堰浯入荆”开始,两千多年来人工和河流自然变迁所成的成果。因为浯水水大,为了调节浯水水量进行灌溉,就在此处堵一堵,即“堰浯”,然后以此为起点,再人工开凿一段渠道引一引,让部分浯河水进入荆河,后来浯河水大部分就干脆夺荆河河道进入潍河了。所以“遏浯入荆”,即《水经注》所说“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和清初《读史方舆纪要》所说“《三齐略记》:桓公堰浯水南入荆水。”也可能是为了防汛,目地是“分水”,以减轻下游景芝平原的水患。 “堰浯”的地点,就是附近村里人们多年来相传的那两条“土龙”所在地。这里有东、西两个古河村,西古河立村最早。“古河”,在此处读为“枯(kū)河,就是干枯的河,也就是说古河这个村最早是立在一条枯河上。年出版的《安丘县地名志》第页对“西古河”和“东古河”作解释时也这样读音,《安丘县地名志》中说这两个村是分别地处“渠河故道”东、西而得名,现在看来应该是指“浯河故道”。因为这条枯河故道,就是古浯水原来流向东北的河道。特别是东古河村中有一高埠,有龙山——商周文化遗址,可以看作是古人沿浯水而居的例证。那两条“土龙”龙头汇聚的位置,据说就在西古河村旧址村前,当然这个村子是古浯水河道“沧海桑田”以后才有的,中间相隔80米的空隙,两条“龙”基本都是东西方向,各长2华里左右,但“西龙”尾部偏向西北,偏角不超过30度;“东龙”尾部偏向东北,偏角不超20度。 这两条土龙,表现在地表上及下面,其实就是由纯色的黄土构成的两条“土线”,各宽五六米左右、长2华里,至于深度,据村里人说在这条线上打井时,曾经向下挖下二三十米都不见底,全是纯正的黄土。因为这两条黄土线与周围土色不同的特性,所以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土龙”。不过西古河村的群众也说大集体时曾在西边那条土线中间挖出了南方人埋下的几个“骨灰罐子”,意即会看地理的南方人来占了此处的风水。现在看来,这两条土龙,其实就是春秋时候齐国为了堵截或者减少浯水东北向流水所筑的“堰坝”,是用纯色黄土夯筑而成的。这两条堰,把浯河流向东北的河道堵了一下,形成“二龙”堵水的格局,中间还留了一个80米宽的小口子,即人们相传二龙龙头汇聚的地方。“两龙”汇聚之间的空隙,就在今天渠河河道中间,以前此处是个深水洇子,当地人相传叫“龙湾”,其实是古浯水分流时的形成的一个深水湾。 从这“二龙”的东西跨度达四、五华里的范围看,古浯水在此处的河道宽度应该在3华里左右,深度应该很深。 古人在“堰浯”的同时,还在原来浯河与荆河之间挖了一条12里长的河道,让浯河水大多流向东南,灌溉了附近农田后再流入荆河。所开挖的这条长12里的渠道,就是“渠河”一称的来源,“渠”的本义就是“人工开凿的河流”。 可能由于人工开凿的这段河道越流越顺畅,时间久了——这个时间可能是几百年,也可能是上千年,起码在北魏郦道元时期浯水主河道还是东北流经景芝平原中部的,即“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在北宋元丰年间(公元年)也还是这样的——上游来水就大多经过这段人工开凿的河道进入荆水河道流走了。后来,浯水流向东北方向的主河道就渐渐缩小,进而“沧海桑田”局面形成,只有一两条小深沟子还与原来的下游河道相连,而人工开凿的向东南流入荆河的那段河道渐渐变成了主河道,并且向下渐渐占有了荆水的原河道,从而造成浯河“夺荆入潍”局面的正式形成,同时荆河也不再单独入潍,在诸城都吉台附近就与浯河从人工开挖渠道流过来的水汇聚成为一河,二者也合称了“渠河”。原来的荆水现在只限于了都吉台村以上河段,成为渠河的一条支流了。 浯河下游改道并且改名成为“渠河”以后,中、上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叫“浯水”、“浯河”。在清朝初年仍叫浯水,一直到一九五几年、一九六几年,还多称“浯河”,如:1、现在召忽墓前有一块“齐召忽墓”碑,是清雍正五年(年)安丘人马长淑、李文敷、徐天祥,诸城人张雯等人所立,碑上刻有数首诗,其中一首为:“姑幕城西召忽庄,高坟犹在未全荒。生臣业遂雄风有,烈士名留浯水旁。当日孤忠无转念,至今青史有余芳。空遗古迹柘山下,始向郊原奠一觞。”今天召忽墓与渠河的位置是两者相距二三华里,而这诗中有一句说“烈士名留浯水旁”,而不说“渠河”,说明年时还是叫“浯水”的,并且立碑人有安丘的,有诸城的,说明叫“浯水”是当时安丘、诸城的共识。 2、清嘉庆二十三年(年 戊寅年),邱锡光(嘉庆六年辛酉科山东乡试解元,诸城人,一说安丘人)在今天石埠子镇当私塾先生,到石埠子西边16华里处的披甲峪游玩过,并写了《游批峡峪记》,文中说在披甲峪能够“南望浯水如匹练”,而不说“渠河”。 3、《诸城县志》年版本中提到石埠子一带时说,“本县西北部的浯河(下游名渠河)两岸,本来是肥沃的土地”(第二卷,总第页倒数第七行)。 4、《考古》杂志年第10期刊载了山东省博物馆写的《山东安丘峒峪、胡峪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有一幅遗址位置图,在今天渠河的位置明确标注的是“大浯河”(见图)。 5、就是在年以前,石埠子镇境内的王庄中学的学生写作文,还是写“家乡居于摘月山前、浯河北岸”。 而浯河上游段,特别是今天沂水县境内的那段,因为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当地人一直称为“浯河”。浯河经过人工开凿的渠道夺荆河流入潍河之后,仍有少量水从今天人们所说的“二龙汇聚地”的那个口子流入浯河老河道,在临浯段后来成了“运粮河”(今天渠河水流入运粮河的地方不在“二龙汇聚地”,而在西面1里处的泥沟子水文站西边新挖的小河沟处,这条小河沟也应该在浯河故道范围内,“二龙汇聚地”现在大都已经成为农田了),运粮河流入伏留拦河坝以后,继续向下仍叫“浯河”,现在看似是景芝浯河主流的那条洪沟河,原来只是古浯河的一条支流。 景芝浯河向下流,经过王家庄镇的孙孟一带流入峡山水库。这个河口,应该就是历史上浯水流入潍河的老河口。而今天的渠河是从景芝与诸城边界的景芝镇伏岗、薛家庄一带注入潍河,这个入潍河口其实是原来古荆水的入潍河口。这就呼应了《水经注》表述的,潍水自南向北,先是“荆水注之”,“又北,浯水注之”。 由此可以明确,今天的渠河、浯河、运粮河、荆河的现状就是古浯水、古荆水在自然力量和人工力量相互作用下的结果。今天的渠河组成是:浯水流出沂水县境后从安丘石埠子镇孔家庄开始的安丘与诸城河段+安丘景芝镇(临浯)古河村到诸城石桥子镇都吉台村之间的人工开挖河段+古荆水的诸城都吉台村以下河段,直到流入潍河。 对于古浯水的长度,以今天的各参照点坐标测量是:从主源头临朐县大官庄村到安丘市景芝(临浯)镇古河村河段(这一段与今天渠河重合),长达75公里;从东、西古河村中间开始的那段老浯河故道,根据运粮河——景芝浯河——王家庄镇大孙孟入峡山水库河口走向测量,长度是31公里。也就是说,古浯水的长度是公里。 今天的渠河全长公里,各河段长度的基本数据是:从主源头临朐县大官庄村到景芝(临浯)镇古河村是古浯水的河段,长达75公里,虽然沂水境内河段还叫“浯河”,但水利部门都已将其归为渠河一部分;从古河村到诸城石桥子镇都吉台村之间的人工开挖河段,长6公里;从都吉台村到潍河入口处是“借用”了古荆水河段,长19公里。渠河全长公里,又因为有75公里属于古浯水河段,占今天全部渠河河段的四分之三,所以,“渠河”可以视作古“浯水”。 (待续) 赞赏 长按北京有哪些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白癜风手术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