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陈姓出江州 江州义门不仅是中国一绝,也是世界绝无仅有的人间奇迹。 江州义门家族合聚15世,传世年,族聚余人,仕宦达余人。 “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子弟读文章。”“三岁孩儿不识母,堂前架上衣无主。”百犬同槽,蔚为壮观。 唐、宋两朝屡旌表义门,称为“天下第一家”。 宋·嘉佑七年(年)奉旨析庄,分析处,遍布全国15个省市的个县, 故有“天下陈姓出江州”之说。 由于义门陈形成了一支比较特殊的部落,所以江西德安义门陈之外的族谱里大多数写到江州义门世源时说:“德安则缺” 鉴于以上原因,编者以《义门陈氏族谱》的各种版本综合重新讲述一下《江州义门陈》 2:江州义门形成的基本社会因素 陈伯宣,名阔,号主敬,宜都王陈叔明十世孙。福建泉州仙游县(现蒲田县)人,陈镶第五子。自幼聪颖好学,涉猎经史,负文史英才。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年),马总因姚南仲被人诬告罢官而受连,贬泉州。 马总,字会元,扶凤人氏,好学,性刚直,因志趣相投,与陈伯宣友好,关系甚密。在与马总同游庐山时,见庐阜彭蠡浸其左,九江注其右,豫章(南昌)都其南,浔阳托其北,山高水澄,秀甲其郡,且土地富饶,闻名四方。陈伯宣悦山水之秀,遂结茅晦迹于庐山圣治峰下的龙潭埚(后来此地为太平宫地址)。 陈伯宣优才学,敦德行,官拜著作郎,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屡辟不就。常谓人曰:“禄位权势实中之虚,清修逸乐虚中之实,此有栖身物外永矢弗告之趣。” 陈伯宣是江州世系陈氏一世祖。 江州,在西晋元康元年(年)分荆扬二郡置,治所在豫章(南昌),后移治柴桑(九江西南),隋朝治所在浔阳县,五代南唐改治德化,至唐其境相当今九江市、德安县、彭泽县、都昌县等地,年改为九江府。后来九江地区成为陈伯宣子孙的发祥地,称江州世系。陈伯宣自唐宪宗元和二年(年)左右隐庐山,至元和十四年(年)因神人相邀(见后文介绍),遂移家九江府德化县甘泉乡齐集里杖迁坪。地址位于德化县、德安县、瑞昌县的合界处,距府城西60里,与当地株岭、高梁山相接。后因始倡义门,故后世称此“老义门”(德化县志有载)。 唐文宗大和二年(年)伯宣卒,享年94岁。陈伯宣十分看重与神人易居之地,故临终前有遗言曰:“株岭九十九尖峰,行到义门不见踪,有人居住此处地,王侯将相与三公。”陈伯宣夫人是当朝秘书修国史少连公侄女,生于开元丙子(年)四月初一,卒于元和五年(年)六月,享年75岁。公妣合葬于瑞昌金城乡(今流庄乡北岭村)东岗蚌湖石牛之地, 曰:“飞雁投湖”。 其墓碑曰:头枕天食,府仰乾坤成大隐;冬霜秋露,顾瞻风木有遐思。 又联:日月光元室;山溪夜壮台。 陈伯宣生二子,长子陈隐,又名檀,仕官福州刺史。次子陈修,又名村,仕官福州刺史。陈修之子陈昱,为淮州刺史。 由此可见,宜都王陈叔明在泉州的后裔对守卫和开发我国唐朝南疆都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陈隐(檀),字逸民,号用村,学有父风,求开达。夫人周氏,生一子,名陈旺。陈旺,字天相、贤书、天敕,登进士第,初仕江西德安县正堂,后转江州知府。江州义门何以会出现?首先要清楚唐末特殊环境,唐玄宗末期,国势转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特别是在陈旺定居江州后, 唐僖宗元年(年),全国爆发唐末农民大起义。王仙芝在河南长垣宣布起义,黄巢在山东河泽西南冤句聚众响应。公元年王仙芝率众南下,在湖北黄梅县境内失败,为唐军所杀,余部由高让率领与黄巢会合,推黄巢为首领,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并设官分职,建立领导机构。起义军南下渡江,经江西两浙开山路七百余里,挥师进入福建。唐僖宗乾符六年(年),起义军入岭南,攻克广州,休整后旋即北上,攻克东都洛阳。唐僖宗中和元年(年)攻破长安,黄巢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后来长安被唐军困,物资供应困难,黄巢被迫放弃长安撤出。公元年,黄巢率军退至泰山附近,战斗失败自杀。这次起义达十年之久,遍及十二省市,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唐朝经过这场长达十年的战争,已经奄奄一息,从朝廷到地方州府都希望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安定社会。这时江州义门的出现,实际是上一个孝悌为先的典型。所以,唐僖宗时期(—年),屡次旌奖义门,并对江州义门作出免赋税的优惠待遇。这样一来,江州义门也受到地方州府的青睐。这也正是江州义门自身生存安全的需要。 江州义门初期,正值十年战乱,家族的创伤是难免的。为了改变这种受创的局面,通过聚族义居,借助本身的凝聚力,可以求得自身的发展,使之有一个具备安全感的生息繁衍环境。有朝廷的支持,有本身的内聚力,外来侵扰也不敢冒然行事。即使有干扰,也会受到当地州府的保护。 江州义门传到唐大顺元年(年),制定了约束族人的《三十三条家法》,江州义门家族有了自己行动的最高准则。 从法律角度明确了义门世家的地位和家族共同的美好愿景,它象一根绳索把家族的各支各房捆到一起,为家族的共同利益团结一致。 以上就是江州义门世家出现的最基本的社会因素。 3:江州义门的发展概况 江州义门开派祖陈旺,少时随祖父伯宣,亲聆祖父教诲,时有知名。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随祖父伯宣迁庐山圣治峰下垅潭埚易居德化县甘泉乡齐集里杖迁坪,唐文宗中叶(年)登进士第,初任德安令,转江州知府,因卓异迁两广巡抚左部大堂,娶孙氏,生二子,长子陈机,次子陈棋。 《义门陈氏族谱·义门序》中说,义门传到宋仁宗天圣四年(年)八月十九日,对江州义门自开派祖陈旺至五世陈青均诰赠公爵,陈旺追封为晋国公,孙氏追封晋国公夫人,卒后俱葬义门宅址东桃林坪东束皋峰又名龙池山即今义门山岭东正埚石。 九江知府童潮怀赞陈旺说:“庐山之孙,义门之祖,名驰两地,螽斯千古。” 旺长子陈机,字思孟(年版临湘陈氏大成谱载:字师孟),登咸通进士第,配王氏,宋追封燕国公和燕国公夫人,卒后俱葬本里的杉树山。 机子陈感,字伯通,配郑氏,宋赠许国公和许国公夫人,卒后俱葬艾草坪侧五里大源东嘴上埚。 感子陈蓝,字元发,配李氏,宋赠吴国公和吴国公夫人,生前为江州令,卒后葬东固山高峰下。 蓝子陈青,字仁卿(钦),仕宋为江州长史,义门第一任家长,直学士,配赵氏,宋赠齐国公和齐国公夫人,青葬住宅之东十里的日原泽,夫人葬蔡山卓笔峰下。 陈青生六子:陈伉、陈侍、陈仲、陈俛、陈伟、陈伸。六子“皆一时杰士”,因仕唐有功,均授侯爵,家道由此兴隆,人丁亦由此繁衍。 陈青六子时称“陈氏六杰”或“义门六公”。 4:江州义门屡受旌表 江州义门陈是时代的典范,在唐、宋时期屡受皇上旌表。 在唐僖宗(—年)时期,陈家被旌表为“义门”。 南唐升元年间(—年),皇帝又敕令立义门三间:在门外建两条义柱,左边柱刻“义”字,右边柱刻“门”字,又筑表台。除基本的正苗正税以外,免交其他徭役和杂税。还授予家长陈衮江州司马参军职务。 建隆三年(年),义门陈再次被旌表,加高表台。宋太祖赵匡胤亲写“义门陈氏”四个大字匾额,挂在门上。还赐御书三十多卷,在书面上题上“真良家”三个字。 又赐给十二个字,作为家世传承排次第之用。 这十二个字是:“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继。” 到太平兴国九年(年),义门陈已经十世同居,人口二千多人,朝廷免除杂税杂役,授家长陈昉为文林郎,太常寺卿,奉礼郎。 宋太宗赵炅亲自作诗赐给他们, 诗文是:“水阁山斋漾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祖宗泽衍簪缨第,子弟风承孝义庐。星聚壁奎堂焕彩,花联棣萼每添辉。颍川郡派传千古,芳震江州绍有虞”(这首诗的文字,各族谱载略有出入)。 淳化年间(公元—年)陈竞担任家长,当时聚族达到二千八百多人。由于年岁歉收,义门陈口粮不足。知州把这情况上奏后,朝廷作为照顾,准许每年春天借二千石米给义门陈,秋后交还。后来陈旭担任家长,经过精打细算,只借一千石。但是,这年又遇上灾荒,米价上涨。有人劝他把二千石米全借回来,把其中的一千石出卖获利。陈旭认为这是见利忘义的事,坚决拒绝。皇帝知道后,对他的行为非常赞赏,便写“真良家”三个字,挂在门上。 天禧四年(年)朝廷重新旌表义门“锦屏堂”三个字,置锦屏一座。宋真宗把义门陈的家法发给史官,命史官抄写多份,赐给王公以下每家各一本,让他们教育家人学习义门陈氏孝义的家风。 天圣四年(年),仁宗赵祯赠义门陈氏先世,在江州开基的一至五世祖均为公爵,敕立祠堂五龛,准用祭孔子的礼乐来祭祀他们,还赐给诰词:“陈氏义居,年逾二百,子孙蕃衍,数过三千。师保之训是严,公侯之爵无靳。锡之大礼,拜以先师。庶几率土之人,咸化同堂之义。”充分肯定义门陈氏,并号召大家都来学习他们的孝义。仁宗还赐给义门陈氏门联:“三千门内同居第,五百年前共造家。”堂联:“庄分七十二州郡人间第一,义聚三千九百口天下无双。 5:江州义门奉旨析庄 江州义门这个庞大的封建家族组织,在历代都受到朝廷的高重视和地方州府的青睐。同时,朝廷和地方州府也在不断地加强对他们的防范。 由于人丁兴旺,田宅又难以在一地无限扩展,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些困难,曾也一度分迁部分人口去四川,但没有成功。迁出的人不久又都回来了。 宋·嘉佑七年(年)宋仁宗下诏,令江州义门分家。 宋·嘉佑七年分庄诏书原文如下: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惟尔江州德安县义门陈,同居一十五世,不为不久,义居三千九百,不为不多。朝廷恩赐盖已有年,各属安存已非一日,窃虑尔民生齿日众,难为统属之方,年谷不登,得无饥馁之患?但世道颓靡,已匪唐虞之日;人心不古,岂皆尧舜之民?恐后失于检束,起变不虞,上负德于朝廷,下遗羞于厥祖。朕为尔等恤之怀之,特诏尔民分居。硕业析俭营生,保持已往之仁,以杜将来之患;尔等各宜殷勤是务,毋辜堂构之谋;棺悌(弟)同泽,弗负丝纶之贵。鸟兽有异巢之日,蜂茧有散处之时,物类犹然合离,人生岂可长群?盍各遵依,勿怀晋变。 宋·嘉佑七年七月初三 6:宋·嘉佑七年七月的析家,只是史上最大的一次 江州义门这样一个宠大的封建家族组织,在历代都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和地方州府的青睐,其实在史上有三次析家举动。 第一次析庄:是指宋仁宗嘉佑七年(年)奉旨监护临门析庄。这时,江州义门自开派祖陈旺至析庄当年,历时年(—年),传13世。 第二次析家:除年江州义门第一次奉旨析家外,至陈友谅年兵败鄱阳湖为止,统称义门第二次析家。 这三百年间的小型析家活动,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北宋末“靖康之乱”,金兵南侵,朝廷南迁临安,继之蒙古族灭金,进犯中原,社会动乱不定,这是义门析庄后,居住江西的义门子孙不断小型析家迁徙的外部因素。 2.江州义门奉旨析庄时,留在江西境内的47处大宗庄宅,不论当时意图如何,实际是按派属划定的小型义庄。如陈延赏知筠州时置庄于陈家湖的庄宅和吉安的泰和庄,袁州的宜春庄,高安的赤土官庄,南昌老宅等。 3.因奉旨析庄时尚年幼,不具备迁徙条件,亲靠亲、邻投邻暂居江西,待条件成熟后再长途迁徙。如宋真宗朝“真盐铁使”陈恕的六个儿子,在析家时,因五子、六子尚幼,不忍远离江西,就暂时附居袁州宜春县和南昌老宅,直到南宋时期和元·至正十四年才分别迁到奉旨析庄时分配的地方。湖北江陵、大冶、咸宁、通城、通山、崇阳等县均有他们的后裔子孙。4.因奉旨析庄时父母年迈多病,担心父母经不住迁徙中的折腾,兄弟暂时合聚江西,而后再分开。5.因奉旨析庄时在江西为官,因情况特殊而采取因官置宅的方便措施,其后再小型迁徙析家。 总的来讲,公元—年这三百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在江西境内的小型析家活动一直就没有间断。这些都是江州义门第一次大析庄的延续,是大析家的连锁反应。 第三次大析家:是指江州义门分析后,定居湖北沔阳县的后裔陈友谅起兵反元,在鄱阳湖为朱元璋所败(公元年)至洪武五年()这十年间的迁徙活动。陈友谅兵败后,由于朱元璋对江西陈氏大肆捕杀和远充南疆沿海一带贬为丐民和疍民,导致第三次大析家。 还有好多江州义门后裔,因为战乱而逃离自己的家园, 综上所述, 第一次大析庄是因朝廷的旨意而被迫析之。 第二次不间断地小型析家则是外族入侵,民族矛盾加深,国破家亡。 第三次析家既是战乱,也是朱元璋的报复,是为避免“丧家灭姓”。 以上江州义门陈氏析家的三个阶段构成了义门析家的全部过程, 从公元年第一次析庄至年,用时年。 7:总结: 义门六大主派系在析庄时的地位与作用 江州义门开派祖陈旺自唐文宗中叶(年)初任江西德安县正堂,江州知府转两广巡抚左部大堂,传至第五世孙陈青时,陈青为江州长史,后来宋赠齐国公,其夫人赵氏为齐国公夫人,他们共生六子。长子陈伉,字世高,唐翰林院大学士,授光禄大夫,生子五:陈沂、陈泾(经)、陈泗、陈坦、陈贡。次子陈侍,字世贤,娶金氏,无子。其后陈侍视弟陈伟次子陈从为继子,后又以陈国后主陈叔宝太子深(琛)在四川成都东门后人陈族为继子(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陈侍亦有二子,即陈从和陈族)。三子陈仲,字世安,赠恭惠公,娶李氏,次娶蔡氏,俱赠夫人,生子三:陈崇、陈谐、陈式。四子陈俛(府),字世福,唐授征仕郎,聚晏氏,生子三:陈玟、陈德、陈昺。五子陈伟,字世彦,授奉议大夫,娶吴氏,品授宜人,生子五:陈的、陈礼、陈周、陈善、陈奇(有谱载还有陈从,出继陈侍为嗣)。六子陈伸,字世吉,赠朝议大夫,娶沈氏,生子三:陈克纯、陈克思、陈克政。 在以后的江州义门家族中,以上六支为主支派。 在江州义门奉旨析庄(年)拈阄时,就是以皇上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继,思彦承延”十二字行派为主体,这十二字行派在析庄时发挥了主体作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aohekouzx.com/lhkshj/124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