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怎样医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文化,当代中学生理当传承与发扬。湖北地处中国腹地,黄河、长江两条大河文明交汇于此,东西南北中文化形态五方杂处,有利于各类文化的兼收并蓄、交流借鉴,充分展示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融合性优势。荆楚民俗文化具体包括武穴岳家拳、湖北曲种、“铅锡刻镂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土家族毛古斯舞、汉剧、黄梅戏、孝感雕花剪纸等6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赶象、土家哭嫁歌、跳三鼓、汉滩小曲、团风贾庙熊家塆丝弦锣鼓、松滋滚灯舞等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挑担围鼓沙洋花鼓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山庙会、工尺锣鼓、文曲戏、郧阳凤凰灯、老河口木板年画等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在服务于人民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襄阳市诸葛亮中学地处荆楚大地,毗邻诸葛亮文化广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美术课程作为实施美术教育的主阵地,挖掘人文内涵,传承多元文化的功能尤为突出。近年来,襄阳市诸葛亮中学以民俗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为依托,把湖北民俗文化有机融入美术课程,不仅丰富了课内外教学形式,为学校美术教学提供借鉴,还加深了学生对优秀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情感认同,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推动了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融合湖北民俗文化,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一位学者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艺术家,还应该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民众,使他们对艺术有真挚的热爱。”对于初中美术课程而言,主要任务在于普及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民俗文化来自民间民众,形象质朴,贴近生活,对学生来说更有亲和力。为了将民俗文化融入美术课程,诸葛亮中学的教师对美术教材进行优化,通过查阅专著,访问民间艺人等途径,收集整理图书、课件、媒体素材、实物等研究资料,汇编成湖北民俗文化资源库,再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章节,选择合适的内容,对现行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校本教材。比如,把“湖北红安刺绣”融入“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带领学生欣赏红安刺绣的构图、色彩、造型特点,分析寓意内涵,体会作品中朴实、浪漫的情感;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增加了“家乡景点门票设计”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襄阳本地特色,为古隆中、夫人城、米公祠等名胜古迹,设计个性化门票。民俗校本教材能积极挖掘民俗文化中的审美素材,联系学生实际,扩展更大的教学空间,把教材用活用好,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二、利用湖北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中学美术课程中,不仅要加深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拓展学生知识面,还要利用民俗文化,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襄阳市诸葛亮中学利用学校的地理环境,结合校园文化特色,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学生活动。比如,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孔明灯制作大赛”、组织八年级学生参加“变废为宝民俗创意大赛”、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诸葛亮智慧校园民俗文化节”。组织学生观看当地“端午节龙舟赛”、欣赏湖北地方戏,表演诸葛文化课本剧。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鼓励学生以社区小组为单位,开展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以美术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课程误区,逐步将学生创新观念转换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三、探究湖北民俗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技能学习,而应将其视为文化的学习,美术课程的价值之一,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要使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只有把美术和学生的兴趣特长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接受,才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地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兴趣,传统的民俗文化教育面临着挑战,但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诸葛亮中学的教师,将民俗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以新的途径、新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课件、微课、动画视频、主题网页等多种形式,将丰富的湖北民俗文化充分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俗文化。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还必须让学生从民俗文化中获得新的认识,使民俗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襄阳市诸葛亮中学在美术课程中,开展探究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每年的“校园民俗文化节”都举办“晒民俗美术作品”,“讲民俗文化故事”等活动,展出的作品主要是湖北地区的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刺绣、编织、扎染等传统艺术品。这些作品有的是师生从当地收集的,有的是学生和家长自己动手制作的,还有的来自民间艺人的捐赠。学生在观赏、把玩、探索中,发现民间艺术的美,收获深切感悟。这时的民俗文化是鲜活的,是存在于民间生活中的,而不是呆板的。学生通过讲民俗文化故事,了解到民俗文化的渊源、发展、传承。比如,老河口木版年画诞生于湖北襄阳市所辖老河口。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传说,一幅年画就是一个故事。年,老河口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人物陈义文老人,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文所住的小巷被命名为"陈义文巷"。湖北刺绣的传人席和玉,瘫痪在床十八年,坚持绣花十八年,她绣的鞋垫、枕套等深受群众喜爱,被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手工刺绣传人”称号。汲取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学生对湖北民俗文化产生兴趣,萌生出对家乡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他们渴望切身体验,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襄阳市诸葛亮中学将湖北民俗文化与美术课程完美结合,传承民俗文化,助力学生成长。这不仅是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要求。湖北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犹如浩浩长江源远流长,诸葛亮中学将继续探索,让学生在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了解她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增强文化自信,承担起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历史责任。(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诸葛亮中学教育集团)责任编辑:胡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aohekouzx.com/lhksdl/73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