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弯道超越到换道超越,必须有新产业的诞生,立足实际,襄阳要把补短板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全市改革工作会议上,秦军提出——精准发力补短板,换道超越开新局! “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把‘补短板’作为襄阳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这是襄阳发展之需,是襄阳人民之需!”7月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军在全市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襄阳应结合产业基础,深入研究供给侧改革需要补齐的短板,找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新路径,探索实现换道超越的新模式,争当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标杆,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秦军指出,“十二五”时期,襄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在弯道超越中取得了令人自豪、引人注目的成就。进入“十三五”,省委、省政府确定了“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的新目标,提出了“换道超越”的新要求。对此,我们决不能小进即止、小胜即满,决不能观望等待、松气懈怠,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换道超越的重要法宝,筑牢“大胆改”、“率先改”的坚定信念,破除“不愿改”、“不敢改”的思想障碍,增强“坚决改”、“善于改”的行动自觉,以竞进新状态持续引领发展新常态。 “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完成不了改革,也实现不了发展!”秦军强调,当前,发展不够仍是襄阳最大的实际。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既要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注重从襄阳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引进像家电、日用轻工等对就业带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做好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力布局,补齐襄阳的产业发展短板。同时,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三个一”管理模式,补齐政务服务的短板;着力破解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负担重”等问题,补齐要素保障短板;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秦军提出,襄阳要实现从弯道超越到换道超越,必须要有新产业的“诞生”,必须重点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上着力突破,在谋划和催生储能等新兴产业上狠下功夫,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一轮国企改革要以管资本为主改革授权经营体制,改组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以参与上市公司增资扩股的方式招商引资,抓住机遇参与棚户区改造、教育改革、绿化项目等,加快做大做强,积极发挥国有资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带动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解放思想,需要我们敢于担当!”秦军要求,大员上阵、领衔推进各项重大改革事项;不断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以抓铁有痕的狠劲、滴水穿石的韧劲、啃硬骨头的实劲,扎扎实实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环环相扣、搞好督察,坚决遏制改革中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严厉惩戒在改革中明哲保身、无所作为的“太平官”;在用人的风向标上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把用人的聚焦点放到愿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干部身上,在改革的推进中发现、选任、重用干部,让改革者上、不改者下,改革者进、不改者退;营造改革容错的宽松环境和保护机制,最大程度地宽容改革的失误,保护改革积极性,努力营造共促改革的社会氛围。 襄阳市领导虞国旗、王兆民、岳兴平参加会议。高新区、宜城市、市城建委、市文体新广局、市水利局主要负责人在会上做交流发言,介绍了他们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在今日召开的全市改革工作会议上,5名优秀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从不同领域介绍了他们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针对性、启发性。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襄阳市政府党组成员、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德璋:先行先试形成发展新优势坚持先行先试、坚持机构改革、坚持“互联网+”……近年来,高新区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难处攻坚、向深度迈进,着力争创转型发展、跨越引领新优势。 “高新区行政审批局自运行以来,共受理并办结行政审批事项2.34万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80%以上。”李德璋表示,高新区一方面探索实施“指尖上的”审批,先后实现网上审批、承诺审批和联合审批,方便群众办事;另一方面不断压缩办事时间,工商注册及简易审批时间压缩到一天之内,工业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2个月。 在市场提质增效方面,高新区进一步完善监管清单,加快建立集中统一、规范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实现了监管队伍、执法证件、执法服装、监管文书、受理投诉、监管程序“六统一”。在提升合力方面,探索实施“1+X”综合执法,按照执法相近原则对区内执法机构责任进一步明确细化。 “高新区着力构建行政管理体制新模式,优化机构职能,强力推进‘大部制’改革。”李德璋说,全区机构由改革前65个整合为22个,区直部门减少到12个,区直属事业单位减少到10个,精简率达到65%。 同时,推进高新区与团山镇、汽车园与米庄镇、深圳园与刘集街道三个一体化改革到位,变三级管理为两级管理。在干部任用方式上,变任命制为聘任制,变职级管理为岗位管理。对招商干部探索岗位年薪制,使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最大限度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在“互联网+”方面对行政管理进行探索。高新区对全区重大项目和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建立、完善各类 人往哪里去? 农民如何就业? 钱从哪里来? 乡愁如何留得住? 年以来,宜城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着力破解这四大难题,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的“宜城样板”。 “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加快农民转移步伐,把农民变成市民。”李诗说,宜城一方面放宽农民落户城镇条件,出台居住证制度,以合法稳定住所为唯一条件,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另一方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让转移农民和市民享受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是基础,就业是根本。宜城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李诗介绍,宜城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技改扩能,基本形成了农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水晶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共吸纳近3万农民进厂就业。重点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2万以上农民就业。加快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工、农商、农旅融合等新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加快发展。 “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探索PPP融资模式,开展土地综合整理,彻底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李诗说,宜城依托城市交通、广告等资源累计融资30亿元以上,发行城投债11.8亿元。去年共策划PPP项目35个,鲤鱼湖大桥、残疾人康复中心等9个项目总投资15.5亿元;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土地综合整治,宜城提供增减挂钩周转指标5万亩以上,增加收益25亿元以上。同时,通过宅基地房屋抵押贷款,可融资10亿元以上。 为了留住“乡愁”,宜城市坚持“生态立市”,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积极实施“碧水蓝天”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宜城还建立了市场化生态投入机制,扎实推进‘绿满宜城’行动。”李诗说,今年以来,宜城投入近4亿元,完成植树造林4.2万亩,新增城市绿化量50万平方米。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构建了“村统一收集、镇转运处理”的垃圾收运机制,成功创建6个省级生态村和10个省级绿色示范村。 垃圾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肖勇省以上命名的美丽乡村1个、特色民居村庄2个、宜居村庄94个,垃圾治理经验在全省得到肯定和推广……近年来,市城建委围绕县域农村生活垃圾城乡统筹治理工作,探索出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六大链条”,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县域垃圾处理统筹治理机制,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上下联动,夯实市县一盘棋的责任链条。“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城乡垃圾处理领导小组,出台了《襄阳市城乡垃圾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制定了四年行动计划。”肖勇说,截至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78个乡镇、个村实现了村级垃圾清运全覆盖,县域城乡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 统筹协调,形成多方投入的资金链条。肖勇介绍,近两年来,市级和各地财政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垃圾处理,全市垃圾治理经费总投入近2亿元。各地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谷城县庙滩镇、老河口市仙人渡镇采用PPP运作模式,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保洁服务资金瓶颈问题,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创新办法,打造收、运、处无缝衔接的流程链条。”肖勇说,各县(市、区)迅速推进县域生活垃圾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因地制宜选择垃圾清运、集中处理方式,综合布局垃圾处理设施。目前,大部分县(市)已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四段式流程链条。 硬件先行,构建县、镇、村一体化的设备链条。据了解,根据县域垃圾城乡统筹治理规划,全市共建设了50座乡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目前投入运转34座,覆盖了近一半的乡镇,剩余乡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可在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各地还添置压缩式(勾臂式)中转车、人力车等,修建1.5万个垃圾池,购置各类垃圾桶12万个,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方便垃圾分类。 强化管理,积极完善全覆盖的机制链条。以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实行由政府监管、PPP公司运营“管干分离”、“一竿子到底”的管理模式。 奖惩并重,筑牢绩效挂钩的考核链条。肖勇说,通过建立考核倒逼机制,市、县、镇、村已建立定期督察制度,全市每季度开展一次综合考评,年底硬账硬结,确保垃圾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郑玉清:打造群众满意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年9月,襄阳被确定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 “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从哪来?”“资金如何筹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建设?”……面对这些问题,市文体新广局把标准制定作为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开门纳谏,发放问卷多份,采集有效数据4万多个,3次召开由基层文化工作者、群众代表、文化管理部门负责人、大专院校教授等参加的试点建设座谈会,并确定了1个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建设试点(保康县)、51个群众文化广场建设试点、22个社会文化团队建设试点和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8个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试点,打造出公共文化的“襄阳标准”。 在“襄阳标准”的基础上,市文体新广局积极争取市级设立1万元文化惠民资金,建立县乡公共文化专项资金,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征收机制,从房地产开发费用中征收1%的公共文化建设经费,专项用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支持文化产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在文化队伍建设方面,我市探索县聘镇用及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每个乡镇(办事处)文化站3名,每村(社区)1名文化辅导员的服务格局。 目前,全市个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个村(社区)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探索出公共文化的“襄阳路径”。 有了符合群众需求的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路径,自然激发出公共文化的“襄阳活力”。年,我市购买“欢乐襄阳”文化惠民演出场,52个社会组织参与竞争。民间文化展馆建设,带动全市家爱心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民间文化展示馆30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共举办“汉江讲坛”系列讲座38场、开展送戏下乡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场,全市村级组织文化演出场、开展群体活动场。同时,我市还建立由湖南岳阳、江西新余、河南洛阳参与的“区域公共文化联盟”、汉江流域13个城市参与的“汉水文化联盟”。 如今,我市已经基本建成设施网络完善、体制机制顺畅、服务总量充足、供给形式多元、经费保障富余、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做法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会上进行了交流,被文化部专家誉为“襄阳模式”。 市水利局局长邹洪成: 从水利大市变为水生态文明城市 襄阳市水利大市,江河水库众多,全市有条河流、座水库和堰塘、渠系。 市水利局以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机遇,坚持顶层设计,对全市水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编制了《襄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襄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九水润城”规划》、《“绿满丹渠”三年行动计划(-)》等总体规划,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 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襄阳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方案》、《襄阳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汉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视水资源保护、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广泛共识。 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市水利局创新监管制度,把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纳入政府并联审批;以市水利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创新融资模式;将全市所有水系分为个水功能区,逐区提出水质达标率的中长期目标;编制《襄阳市重点水域(北河)纳污能力与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方案》,对重点水域(北河)纳污能力进行核定,实行总量限排;推行水库养殖养殖水质保护抵押金制度,严格落实水库禁肥养鱼;严格河道采砂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捞、非法围挡库汊等行为,保证水系环境安全。 如今,“汉江—南渠—护城河”水系连通工程、大李沟生态补水工程、东津新区浩然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小清河防洪治理及景观工程等项目,打造出“防洪通道、景观廊道、生态河道”三位一体的城市水系,不仅推进引水进城,而且配套推进了棚户区拆迁、截污干管配套、两岸生态绿化等,做到每治理一处,实现水系活一处、清一处、亮一处。 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比年下降52%;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年的0.39提高到0.;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率89.7%,高于省定目标12个百分点。这一组数据展示了我市在水资源管理上的成绩,也为提高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襄阳日报龚莉严俊杰 赞赏 长按白癜风中医医院绿色祛除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