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书法百人工程 ——名优秀书法人才培养计划 朱建中 号子泥,年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老河口市书协主席。 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楹联展、扇面展、中青展等,并在省展和《书法报》《书法导报》举办的展赛中多次获奖。年出版《朱建中书法作品集》。 化裁米体呈佳构 ——朱建中的书法意象 ■王太雄 朱建中书法功底扎实,取资广泛。其性格内敛,温良敦厚,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敏于行而讷于言。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长期从事艰苦的基层财政工作,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痴迷探索书法艺术,并修炼出了较深的书法技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书法初从颜楷入手,继而临习汉碑,学到了书法的基本技法和基本技能,为其后来书法技艺和书法审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专攻行草,广涉晋、宋、明、清诸家,尤喜米芾书法,深得其沉着痛快之意。继由二王父子到米芾、王铎、赵之谦,博采众长,融会化裁,初步形成具有个性的书风。 书法的学习与探求,必须经过技法的锤炼,并且借用古人或他人已有的经验,才能进入艺术创作的进程。师法米芾书法者代不乏人,而且大都能融入个性。同样是学习米芾,吴琚能惟妙惟肖,徐渭更加奔放激越,董其昌却平淡天真,王铎则跌宕开张,沈曾植竟然融入了碑版意味,这些都是对米芾书法技法汲取、借鉴、化用的结果。朱建中也不例外,米芾八面出锋、随机应变、痛快淋漓的独到用笔,令他为之倾倒;沉雄超迈的气势也令他折服;“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风神更令其拍案叫绝。其后,他长期沉溺浸润于米芾书法之中,其对米芾书法的临习和探究可谓深入骨髓、烂熟于心,深得米芾书法三昧。米芾的所有法帖,他几乎临遍,且能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对米芾书法的技法了如指掌,为其个性书风的打造作了厚实的积累。 朱建中的书法用笔洒脱,擒纵得法,行笔恣肆,墨气淋漓,筋骨雄健。其挥毫作书,往往能极虑专精,意在笔前,起笔浓重,顺势而下,气韵贯通。抑扬顿挫、轻重巧拙错杂其间,在灵动的点画形质的牵引映带下,显示出时间的节奏和动感韵律。其行笔张弛有度,八面出锋,变化多端,随势赋形,点画振动。为使行笔更为灵活自由,总揽全局,往往高管执笔,行笔爽朗,气息畅达。 当书法脱离了实用,成为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形式后,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审美,书法家的主要任务在于不断创造新的书法视觉审美意象。朱建中的书法很善于造势,结体略显欹侧之态,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点画线条的长短粗细,结体的疏密虚实,行气的跌宕起伏,加之丰富的墨气变化,更增加了点画线条的弹性与节奏,多种视觉形式要素的对比,使其书法呈现一种灵动的视觉形式佳构和激昂的生命乐章。 集 评 张建军(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建中之书,非诸体皆为,尤擅行草,且面目纯粹。其为书用力而健者也,一曰稳健,即力之平;二曰协和,即力之谐。于行笔中,其笔势密而不乱,舒而不空,气韵静穆而精妙灵动。其书竖有行横无列,形制善变,错综有致,正而不泥。 夫书之为力非蛮力焉,其为稳健之力、协和之力,斯自于思之勤、技之厉。力不从心,书之忌也!观建中作书,指实臂悬,笔有全力,擫、衄、顿、挫,下笔方圆深厚而不浮也。 阿岑(《艺城ARTCITY》杂志主编): 在传统的继承方面,建中主张首先要下一番提纯的功夫,执著于一种风格,于创作中寄托明确的审美理想,心无旁骛,而不是朝秦暮楚。 继承的过程是用心去感悟,而不是生吞活剥、吃别人嚼过的剩饭。建中在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学习中,是把素材经过自己心灵的消化与锤击,千锤百炼,内化于心。当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已经是泯灭辙迹,刊落旁枝,显露真身。在经过了息心静气的琢磨,推敲锻炼,古人的已经属于他自己了,但这个过程却是一个经历炼狱的涅槃之旅,此后,观者已经不能轻易指陈他的某字来源于某碑某帖。这是一个把素材提纯雅化,通向化境所经过的历程。 陈传席说:“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加厚传统,这就非常了不得。”这也是建中所做的。他也说创新,但不有意搞所谓的个人风格,“鼓弩为力,标置成体”。相反,建中的书法总是显得那样自然洒脱,在大朴不雕中蕴藏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朱建中作品选刊 行书山头横幅 行书临米芾《珊瑚帖》横幅 草书条幅 圣书万卷任纵横,常觉心源极有灵。狂笑惊散四方客,大怒偏向虎山行。 行草小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楷书节录《离骚》横幅 扫复方乌龙散北京治疗白癜风需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