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3/9222203.html

▲何华平(右三)让越来越多的果农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

文吴志菲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何华平,是湖北农业创新中心特色果团队负责人、岗位专家,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特色水果课题组组长,主要从事桃、葡萄等果树育种栽培学研究工作,系国家桃产业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库专家、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果品流通协会葡萄分会理事。

作为农业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何华平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情感,深知农民的疾苦,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为农民服务。湖北省优秀科普工作者、湖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是他珍视的荣誉。每每看到自己的科研新品“落户”了,他精心“伺候”,以成果服务“三农”。当然,种植户有什么难题讨教,他都义不容辞,套袋、剪枝、疏花,为地方桃、葡萄产业把脉问诊,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科研及实践中积累的学问或经验传授给果农朋友,硕果满枝头之时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跳起来摘桃不是梦

作为全国桃主要产区之一,湖北是南方桃的主产省区。在与山东、河北、河南等北方桃区的的竞争中,湖北凭着“早”,抢占了一定市场。据介绍,湖北全省桃树栽植面积从年的30多万亩跃至现在75余万亩,产量达65万吨。这种昔日不起眼的“小杂果”,已经成为枣阳、孝感和随州三市农业经济中不容忽视的支柱产业。

令人惋惜的是,早熟桃,甜蜜中略带苦涩。虽然抢了早,但因同质化严重,品质下降,难卖高价,目前90%仍然以中低档为主。何华平注意到,品种退化,品相不好,结果率低,卖不出好价钱,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逐年上涨,投入与产业难以平衡,不少果农的收入并不高。

说起湖北的桃产业,何华平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现在消费者对口感要求高,水果品种选择余地大,以量取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湖北桃再不改良,前景堪忧。”据他介绍了,湖北桃树栽培模式仍以“矮密早”传统模式为主,树冠过矮,果园过密,通风透光差,管理难度大,种植户重产轻质、长期依赖化学肥料,不重有机肥的投入,造成地力下降,果实品质差,果园病虫害频发。“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农民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些粗放式种植潜在的危害。”然而,市场在悄然变化,倒逼产业转型。湖北桃产业“跑量”跑了10多年,面对新形势,何华平认为是时候调整一下姿势,提高产业技术含量了。

压力重重,鄂桃该何去何从?当然是尽快用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方式,改变鄂桃命运。只有创新才能赢得主动,只有转型才能换取未来。何华平与他的团队感受到了压力与动力。好在果茶所里聚集了一大批“桃博士”,一系列的新品种从这里诞生,春雪、春美、天仙红、中油13号等早熟品种和1-21、早玉、锦绣、霞脆等中熟品系品种正在逐步被市场认可。

有了新品种,还须“配”上新方式。“果树种植里面,学问大着哩。”何华平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农民修剪偏好整齐、美观的“剃平头式”短截修剪,这是严重错误的做法,桃园冬季修剪要疏截结合,改善枝间密度,延缓树势才是关键。“修剪方式不同,产量甚至可能相差一两倍。”如今,何华平带领他的团队在老河口、枣阳、随县、孝昌、崇阳等5个主产县做示范推广,辐射面积约4万余亩,由于天天与桃农打成一片,不少合作社干脆直接将他聘为“编外社员”。

“目前我们还在探索省力化栽培新模式与新技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何华平说。与此同时,湖北省农业厅和桃主产区近年来推出了相应的促进产业发展措施,以标准园创建、精品果工程、名果计划等活动为推手,有力地促进着鄂桃产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从“低价跑量”到“起跳摘桃”,一场从产量到质量、从规模发展到结构优化,从思想观念到生产方式的嬗变正在上演。

▲何华平(右四)与他的团队同农民朋友等在一起

“传经送宝”到田间地头

近年来,何华平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多个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创立了湖北省农科院桃、葡萄等研究学科,培养和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研发团队,开创了我国在桃学科在红肉品种遗传育种研究的新领域,选育了一批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桃红肉新品种。他主持制定了湖北地方标准7个,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5个和湖北省重大技术成果奖3项,研制出了一批实用先进的技术成果,为水果树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除完成科研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性服务工作,常年下乡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积极开展成果推广与技术服务,是湖北省科技服务中最受欢迎的专家之一,也曾是湖北省科技厅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科技特派团员。爱岗敬业的何华平,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长期深入一线指导生产技术工作,坚持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aohekouzx.com/lhksdl/11535.html

------分隔线----------------------------